现在是半人半兽的年代。一切都为满足器官的刺激,生殖是最大的需求,其次是口腹,再次是眼睛:为了优美的轮廓和流水一样的线条。
连文化都裹挟着实用:读书的最终目标被人们的嘴说成“找到好工作”;考“学位”,更像比窗纱还薄的七彩泡沫:冠冕堂皇;不用戳就破。
为了刺激,为了快感,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眼睛和别人的眼睛。所有行为背后都仿佛有功利的身影,像鬼魂一般浮动。
大脑退居最次,思考也无益于适应社会:既然每个人都在不把别人当人并且不把自己当人。在追求欢乐和迷幻和快感这条路上,大脑除了感受的必要,就是累赘。
但是,有何不可?既然已经如此,那么就如此。每个人都在日光下悄悄兴奋着,被情感撩动着,耳机里响起流行电子音乐,熏熏的暖风里透露出玻璃色的汽水味道。人们终于可以抛弃思考,大脑也终于可以休息。
杀死了神,崇拜着人。和杀人拜神一样荒诞不经。把心丢掉之后,以人为中心的世界悄然构建起来。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最大的主人。互联网时代冷淡而冷漠的关系更加推波助澜;一个人才是最好的生存空间。一根根关系的网线,连接着一个个自以为最重要的人,无异于用细线挂着千斤的石头。最终每个人得出了令人惊讶相同的结论:我被爱得不够。
当青春期的躁动过去,生存真正来临。理想界幻灭,现实汹涌又冷峻的洪水冲破大堤。文化不是消失,就是沦为快餐式的“营养”。为着满足暂时的心理需要和好奇心而“存在”。或者说,我们根本产生不了什么文化:不一样的最终会变为一样的,不同的最终沦为相同的。流行词、烂大街的词汇、在节日里发出一模一样的声音——除自己的观点外谁都照顾不及。平凡的观点和视角,听之或任之的视角。
就像群鸟,像浮凫。
如果我还将是人,或者说我将是个不一样的人,或者说我会成为为数不多的人。我会感谢所有其他生物,会感谢世界,会感谢上帝,给我一个还能成为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