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法师 ,法号禅心。一九六三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九八五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先后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及私营公司任职。一九九三年因病偏瘫,经人指点学习佛教,后通过佛教修行治愈。一九九四年发心出家,礼四川省成都市昭觉寺方丈上清下定大和尚为师,披剃为僧。在广东省韶关市云门寺受具足戒。 法师曾任教于广东省云门佛学院、广东省岭东佛学院。二零零三年~二零零五年在北京大学宗教系佛教研究生班学习,至今,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净修律寺长期讲解佛教经论并筹建蓬莱佛教弘法中心。
学习笔记:
人须心诚,其言方“信”。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乃“诚信”之一体两面。下面是笔者所作《诚信浅谈》一文的开篇语。
古人认为羊代表着美好,因为羊有跪乳的习性,可谓“善良知礼”。所以像“祥”、“美”、“善”、“義”等有着美好寓意和品质的字都和羊有关。甲骨文的“義”,上面是羊,下面是带利齿的武器,表示出征前祭祀占卜获得吉祥,可见这是一场得神灵护佑的正义之战。远古时期,祭祀占卜时,都会跳羔羊之舞,所以,羊被赋予最完美的品格!在“我”之上,覆盖一只“羊”,衍生出“義”:正心诚意,道德礼知,是为“仁义”;既已信奉,义无反顾,是为:“信义”;顾行忘利,舍己为人,是为“仗义”。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宋代朱熹言:“义者,心之制,事之宜。”制,裁制。宜,合宜。心以“义”来制要行之事,看其是否合宜。朱熹常把义比作“一柄利刀”,把它视作判定事务所当然的标准。
所以法师禅解言:“忠信若合于义理之正,所言可以兑现。”言下之意即:反之则不行。现在的人容易把兄弟义气理解为“义”,有事不帮忙,也不论此事是什么性质,不帮就是“不仗义”,这些都不是“义”,而是打着“义”的旗号来满足私欲,结党营私而已。“义理”,即义之理,义之内涵:公正、无私、责任、担当、正直、正气、正知、正见。
“恭属外,敬在内,当符合礼节。如此内不失己,外不失人,自不至于卑贱,而知耻辱已远也。”礼是人与人相处的规范,即使恭敬也要符合礼节。心有敬意,外行礼恭。对自己而言,对得起良心,对他人而言,不至怠慢。不卑不亢,才能免于卑贱,这样也就远离了耻辱。恭敬不足则容易失礼,过于恭敬又易于谄媚。失礼会让自己惭愧,过于突出会招人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