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小学弟问,学姐,你怎么不更新了啊?我很无奈,太忙了啊。
当即就想发一条推送刷一下存在感,但转念一想,我不能这样随便敷衍你们,也不能敷衍自己。
前天晚上顶着小雨跑了一个5.20,翻看记录才发现自己有多久没跑步了。惭愧的同时也有些庆幸,看来这段时间虽然忙,但并没有心情极差的时候。
虽然微信公众号没有更新,但我也没闲着啊。最近在看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巨人的陨落》,相信已经有一部分小伙伴都看过了,嗯,我总是有些慢半拍。
自从年初开始在新宿舍养绿植和鲜切花以来,一直不定时的更新各个小花的动态,还总是和大家分享一些这些小花教给我的事。被小学弟评价为,有意境,有理趣。接着就看到朋友圈里的小伙伴纷纷晒自己的绿植。花花绿绿的,品种繁多,每一个都是那么的鲜嫩可爱。
备战司考期间,某一天情绪实在不佳,索性扔了书本一个人坐公交转地铁一号线转二号线,跑到郑州西区去吃美食画彩铅。然后一下子就爱上了那些鲜艳明亮的色彩,买了一整套设备开始学习彩铅。
不久之后就看到朋友圈里也有小伙伴开始晒彩铅了,其中竟然还包括大家都认为不怎么上进的小妹。
上个月跑到北部文化路学习钢琴曲,然后又被那些音符所沉醉。学了《欢乐颂》和《湖上天鹅》。那么问题来了,接下来有没有小伙伴要一起去约一节钢琴课呢?
还动手做了披萨,从和面开始直到成品装盒。原本是去学习的,不曾想在家做饭的经验让我轻松起来,反而教了别人一些技巧。
看到朋友圈里的小伙伴纷纷踏入这些有趣又温暖的“坑”,说没有很开心很激动那一定是假话。
我自知自己养花不算很好,但任何一个到我手里的植物,只要尚有一丝生命迹象,我都不曾放弃过。因为我坚信生命的顽强,是不会轻易被外界环境的某些因素就屈服的。幸运的是,这些小花和生命也未辜负过我。
期间自然也有失败的例子,比如我的第一株玫瑰,郁金香和茉莉。我曾想过狠心对它们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是玫瑰,同样是植物,我宿舍阳台就是这样的条件,就是缺少阳光,那别的植物都能活,怎么你们就不能活?后来想想,如果这些话说出口,和那些说媳妇生孩子难产怕痛的婆婆们有什么两样?对待生命,永远该是敬畏,而不是亵渎。
我也自知自己的彩铅画的不算好,厚着脸皮拜托别人教我,让老师一遍一遍地指点明暗关系,以求画出想要的那种立体感。所幸,我虽然画的不好,还是带了一些人入了彩铅的坑。
接下来可能还会带着一些小伙伴踏进素描、速写、钢琴的坑,对了,还有托妈妈从家里带回来的轮滑鞋。我觉得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不管是上学期间大把的课余时间,还是工作后难得的空闲,人只要一闲下来总不能永远是抱着手机、平板和电脑躺在沙发上。有时候有些情绪是那些电子产品所安抚不了的,那么这时候一把椅子、一个画板、一张白纸、一支笔或是一首钢琴曲、一本书,才是最快也最有效可以让你心情平静下来的法宝。
我不是想说自己的生活方式怎样多姿多彩,也不是说我这个人有多大的感召力能让身边的人随着做一些事,而是想说人际交往的魅力。
最近学到的关于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的经典理论,真的让我折服。
哈贝马斯将行动分为四类:
第一种是目的性行动,又称作工具性行动。这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行动,在比较、权衡各种手段以后,行动者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达到目的的手段。
第二种是规范调节的行动,即一个群体的受共同价值约束的行动。规范控制行动严格遵守那些由个体组织起来的群体所具有的价值期望。
第三种是戏剧式行动,它指行动者在一个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动。这种行动重在自我表现,通过自我表达达到吸引观众、听众的目的。“行动者在观众面前,以一定方式进行自我表述,……想让观众看到并接受自己。”
第四种是交往行动,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行动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相互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而语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四种行为侧重于世界的不同方面。工具性(目的论的)行动主要考虑客观的或外在的世界;规范控制的行动对应于社会世界。
因而,在通过交谈活动而获得有效性要求的过程中,行为者使用现存的环境定义或创造一个新的、规定其社会关系之秩序的定义。由此,在通过交往活动所达到的理解过程中,生活世界用来判定有关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的有效断言的一个参照点。这样,在哈贝马斯看来,真正的交往互动过程比工具型行动中包含着更多的合理性。
米德说,”个人的行动需要其他有机体的参与。当一个有机体对所涉及的其他有机体的态度作出自己的反应时,我们称为理性的东西产生了……当他这样做时,我们就称之为“合理性的”,从历史观点来看,理性根于社区之中,它一出现,就会转变社区生活本身。
复制了度娘上的一段论述,目的是介绍一下这个交往行为理论,但我真的不想让我的推送文章变成学术探讨。
来解释一下吧,通俗的说呢,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通过与不同的人不断地交谈和互动,产生一种重叠的共识。我们经常说求同存异,这个“同”就是上面所说的共识,但其实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或多或少的被与之交往的人的言语所影响,在思想互换的同时,每个人都会修正自己的观点,语言本身就具有互动性。
同一种或同类型的观点的人长期在一起交流,他们的思想会越来越极端,因为同类型的人的思想会巩固他本身所认同的观点。依据这种理论,善良的人聚集在一起,多年以后,社会上会多出很多“傻白甜”和“真善美”,邪恶的人聚集在一起,时间久了,会出现很多丧心病狂的犯罪人。刑法上对思想上、心理上起促进作用的帮助犯的评价和惩罚,就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说,人是不能长期单独待在一个空间里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不能成为一座孤岛,他必须走出去与人交谈、与社会交往,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格。
有一句话说得好,除非你改变了交往的人和阅读的书,否则五年之后的你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岁数大了一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