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古商道、东客西河场。”
西河是历史上成都东山五大古镇之一,素来就是方圆数十里的物资集散、商贸、交通、文化、信息中心,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于我而言,四十年了,时间改变的只是容颜,一直没变的是一座场镇的传承、精神和我对家乡的热爱。
感谢您,西河,感谢您,客家聚居地。
五年前为了响应政府的拆迁政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乡土上我们带着不舍带着兴奋租住在了西河街上和周边,五年后,我们怎么样了呢?
01
张松俩口子最近喜忧参半,喜的是拆迁安置房已装修好。西河胜利家园2栋28楼大套三,离地铁近,坐公交也方便,临近公立幼儿园和西河公立卫生院。忧的是工作问题,不知该怎么办?
张松高中毕业后也没有外出打工,就在家附近的皮鞋厂上班,做下案,忙的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收入倒还不错,平均下来一年十来万,主要还自由。由于拆迁和环保整治,以前遍地都是鞋厂的西河镇现在关的关,搬的搬。
家里,老大刚上一年级,去年刚生了二胎,老婆也没上班,在家专职带孩子。这些年长期下案工作造就了张松的腰椎问题,再去鞋厂上班怕身体吃不消,再加上由于政府土地的赔偿解决了社保问题,按照年龄,政府为张松购买了7年社保,张松还差8年的社保,想着就是自己缴最低档,一年也要几千上万,加上老婆的,还是感觉很吃力,不能坐吃山空。
张松的老婆文子说,昨天她带孩子去广场玩碰到一个村的好友小琴,小琴说她老公现在二汽上班,一个月挣五千多,还买了五险一金,就在西河的人力资源市场,说好像明两天还有一个招聘会,要不明天我陪你也去看看。
第二天张松九点准时来到招聘现场,不到半个小时就签约了二汽一配件厂,普工,三班倒体检合格一周后开始上班,试用期三个月,三个月后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并购买五险一金。
晚上,张松的老婆文子说,她想在开心家园的菜市租一个摊位,卖些花草和植物,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美的追求越发的强烈。她相信生意会很不错,更重要的是她这样比较自由又有收入还能照看两个孩子。
爸爸,爸爸!
二宝才会走路,摇摇晃晃地张开双臂向张松冲过来,原来是老大在逗弟递玩,张松一把搂住两个儿子,想着以后周末可以陪儿子到处玩玩,开心地笑了!
家道兴于勤,败于惰。无论时事如何变迁,只要拥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再加上良好的平台,小日子会越过越好。
02
一大早在电梯里碰到一身休闲打扮,头戴旅行帽,各拉一行李箱的李叔和李婶,打过招呼,李婶热情高涨地说,他们俩口子去云南旅游,跟团,现在去集合点。
李叔李婶,西河客家人,生于五十年代,大字识不了几个,一辈子勤勤恳恳,土地就是生活的全部。
李叔有一儿一女,儿子很出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媳妇是同校老师,孙儿今年上初中了;女儿也嫁于邻村,生了一对龙凤始,今年也要开始上小学了。
五年前,李叔和李婶不管天晴下雨总是在地里忙活,由于长年的劳作,李叔患有多种慢性病,李婶也是腰肌劳损,有时痛得睡觉都睡不下去。儿子和女儿都说让他们少做点农活,他们每个月给李叔和李婶生活费,李叔和李婶一直拒绝着,给孩子们说他们俩身体好着呢,让他们自己好好的过日子。
有时亲朋们也笑着说他们,儿子这么出息,挣这么多钱,有车有房,你们俩老应去享福了。李叔总是笑着说,农村好,空气好,也自由。
只有他和李婶一起唠叨时才会说,孩子读书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儿子买房也实在拿不出钱来,还是媳妇娘家出了二十万,这在李叔李婶心也一直是个埂,再加上媳妇生了之后,李婶的身体没法照顾孙儿,也一直是亲家母在照看。虽说媳妇一直待他们很好,但李叔觉得吧,儿子有了自己的家,上有老下有小也不容易,他们不能去添乱。
虽说他们身体不是很好,但也不是不能自理,家里的农活也不能落下,能出几个钱算几个钱,他们还准备以后养老,人这一辈子不是都这样过的嘛,李叔和李婶也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
虽然很早就听说可能拆迁但李叔李婶从来没有像邻居们一样讨论过,他们想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做才会有,真的拆迁了,李叔和李婶的三观彻底的被“毁”了。
房子加上土地赔偿,李叔他们拿到了35万的赔偿,35万,李叔和李婶搂着农商银行的存折睡了一晚上,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么多钱,最主要的是政府还安置了套二的房子,现在他们也是“城里人”了。
35万,李叔叔给儿子10万,女儿5万,房子装修花了5万,自己存了15万。现如今又解决了社保和医保问题,一个月李叔李婶加起来能领3000多,现在就是别人劝他们种庄嫁,他们也不做了,平时早上李叔和李婶到广场去跳广场舞,下午李叔到茶铺喝茶,李婶到西河文化站学习打毛衣,也因此认识了好多朋友,大家一起约着全国各地的去旅行。
世界这么大,趁着身体还行,他们想好好的享受以后的生活。
03
到医院看同学,在病房里看到邻居苏婆婆。只见苏婆婆靠在病床上输着液很安祥的看着电视。和苏婆婆打着招呼询问为什么没人来照顾她。苏婆婆说孩子们都晓得她生病了,是她让他们不来的,她是老毛病输个液而已,这里的医生护士都很好。
苏婆婆,今年82岁了,典型的农村妇女,大字不识,最远的地方只到过成都,那也是去看病。生了8个子女,四个儿四个女,那时候逢人便说自己有8个存折,以后养老不成问题。有时现实是很打脸的。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女儿嫁的嫁,儿子们也陆续结婚了,可苏婆婆却跟四个媳妇的关系不好,甚至没有帮任何一家带过孙儿孙女,逢人便说,自己带大了8个,责任也完成了,那么多孙儿孙女万一哪家没带好或哪家得带得更好,还要遭媳妇说闲话,干脆一家都不带,还公平。可是,这更加引起了媳妇们的不满。
早些年,苏婆婆和苏爷爷身体较好,加上苏爷爷是个“文化人”,在队上当个会计,苏婆婆是从来不会看媳妇们的脸色过日子,虽然家早就分了,可苏婆婆也受不得气,只要媳妇有个啥闲话,反正要立马呛回来。
十多年前,苏爷爷一场急病去逝,苏婆婆因伤心过度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地里的活也没法做,还天天要去买药看病,刚开始儿子们还大家有商有量的分担着,时间长了,媳妇们不干了,吵着说谁家又没有负责任,自己家天天忙还要照看苏婆婆,一大家子鸡飞狗跳。
最后苏婆婆投诉到社区,社区最终召集了苏婆婆的所有子女到场,解决方案:苏婆婆一周轮到在四个儿家吃饭,住还是住在她自己的老房子里,零花钱每个女儿给一百元,生病住院由8个子女共同承担。
苏婆婆在四个儿家吃饭都没遇到个好脸色,每个媳妇都在诉说自己有多困难,没钱买肉,该吃饭时还在地里忙活,有时饭点都过了一两个小时也吃不成饭,苏婆婆是有口难言,还好孙儿孙女些还买点糕点给她,日子就这样过得让人看得心酸。
五年前因政府的198工程拆迁,苏婆婆获得了15万的房屋赔偿和一套一住房并有了一个月1000多的养老金和医保。四个媳妇都蠢蠢欲动,谁都争到要给苏婆婆养老送终,明眼人都晓得是冲到钱和房子去得。苏婆婆也不是傻得,这些年早就看穿了,把话放出去,现在谁也不跟,她自己住,自己煮饭吃,不能自理了再说,反正钱和房子都会留给四个儿子。
孙子辈的也给自己父母说,要善待老人,要不以后他们也会有样学样。自此之后四个媳妇轮到每天都会到苏婆婆的家里坐一下或打扫一下,聊个天什么的,苏婆婆也是回回家里的水果、菜都多买点,有时留媳妇吃饭,有时直接让媳妇拿回去。
苏婆婆现在也不怕生病了,只要老毛病犯了,她去医院输个液什么的的,有医保,主要是不怕花钱了。媳妇们还争着要来照顾她,她说,不用来,护士好得很,再说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医院人多,还闹热。
苏婆婆说她最想感谢的还是政府,如果没有这次拆迁,她不能想象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养儿防老的观念应过时了,时代这么好,幸好她赶上了。
04
在西河文站碰到果果,只见她一手拿着小提琴,一手提着舞蹈垫子,原来她是到文化站来上课的,一周两节小提琴课和民族舞,看着果果精神焕发的样子,听着果果娓娓道来,我被深沉的震撼了。
果果算是富二代,九十年代父母开始开鞋厂,家里啥都有,果果结婚直接在街上买了房,果果也没有上班,家里还请了两个保姆,一个带娃,一个煮饭打扫卫生。果果平时除了美容就是打牌,浑浑噩噩过了好几年,自己都不晓日子是怎么样的。当西河东风村拆迁后,父母也搬至西河街上,原来小时的孩伴也陆续住到了街上,果果和朋友们一起才晓得,社区和西河政府还开展了好多的兴趣班,想到从小喜欢吹拉弹唱,果果和小伙伴们一起报名参加了各种兴趣班。
周末的时候,果果带孩子到文化站阅读并参加共读计划,孩子特别喜欢,不仅丰富了兴趣爱好也提高了作文水平,连果果的老公都觉得一家子的生活更丰富,果果也更有品味,工作不忙时,他也陪着孩子参加社区的书法比赛和风筝绘画比赛,原来生活真的可以过得如此丰富多彩,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芳郊三十里,花外拥乡场。谷口望瓴脊,街头闻布香。土音操闽粤,春事话蚕桑。感此西河义,风诗教泽长。”
一首《过西河场》把老西河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描绘得入木三分,如今,西河褪去原有的羞涩,迎来的现代现大城市的建设,宽敞整洁的马路、高高的电梯公寓、二汽的入驻、地铁、……这一切融入了一切现代元素,居民在最好的时代过上了最好的生活,幸福感、归属感满满。
你有没有
在午夜时分
见过西河繁华的夜市
那里霓虹闪烁着
等待成都归来的地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