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日子乘出租车,惊奇的是车里放的京剧,不懂谁唱的,倒是听懂了几句词:
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平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的业鼎足三分。
原来是《空城计》,司机师傅一路跟着哼,自信傲娇得很,一路上悠哉悠哉的,听得我心里也觉得散淡又充盈的,还外加三分的惬意。
不巧,前几天翻了本书,叶广岑的《我本是散淡的人》,就冲着这书名读的。内容倒真是够散淡的,信手拈来生活中的点滴,小里说大,散淡的文笔,诙谐有趣,读着读着会噗嗤地笑。
忙里偷闲的,听着曲儿,读着闲书,外加一杯热乎乎的茶,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心里才不那么的紧。
恰巧,今天是冬至,没什么要紧的事,干脆不出门,窝在家里,散淡地过一天吧。
2.
晨起,妈妈说,冬至今晚吃饺子,问我吃什么馅儿的。作为一名生活在南方的北方人,每个节气妈妈都是按照北方的习俗过的,我也就跟着记得每个节气。
今天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哪。妈妈的节气顺口溜和歌谣可真不少。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是北方的习俗,冬天的节气在北方过才有趣儿,外面雪花飘,室内热腾腾的饺子,家人聚在一起,吃碗饺子,暖在心里,内心安定,世事洞明,日子美好又安详。
在南方,各地文化和习俗不同,记得冬至的人,就准备好热乎乎的汤圆或馄饨。没有期待的雪花飘落,可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数九画梅,生活的诗意和浪漫就在其中了。
或者写九个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天写一划,写完八十一划,冬天也就过完了,就到了杏花开放的春天了。
你看,冬至,如约而至,寒冬深处,可藏着一个春天呢。
3.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周历以此月为正月,也就是《诗经 ·豳风·七月》里“一之日觱发,一之日于貉”的“一之日”,即现在农历的十一月。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由此,冬至由“年”变为了“节”,却依然不曾影响它的地位。
在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冬至又被称为“亚岁”,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意思是仅亚于过年。
《尔雅》里称农历十一月为“辜”月,冬至一阳生,这个“辜”应通“固”。《礼记》里称此月为“畅月”,畅是舒畅,充实,意思是阳气在下,元气始起,使万物充实。
古时的说法,冬至是一个安静的节气,静才能“固”,它初萌微弱,需要大家一起来呵护。《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全国上下关闭城门,关闭市场,禁止喧闹,停息战事,放假休息,尽享冬藏之乐。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每逢冬至,古人的这一系列仪式,称之为“贺冬”。贺冬,是感恩生命的日子。皇帝会在这天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祖先祭拜。民间甚至还有“冬节不回家无祖”的说法,意思是无论你离家多么的远,冬至这天也要赶回家来祭祖,否则就没有祖先的观念。
如今的冬至,虽然早已不可与春节同日而语,甚至比不上元旦。是冬日里的一部动画片提醒到: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得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观影之后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
如此也好,谁来提醒,何种方式触动人心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还能体会到:冬至,也是个感恩的日子。这一天和清明节同样重要,都要祭祖,祭祀亡灵,我们记得祖先,后辈也会记得我们,此之谓厚德,此之谓生生不息。
如此,一年中,除夕,清明,七月十五,冬至,一共四次。记得纪念逝去的亲人,有他们,才有我们。一束花,一杯酒,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或汤圆,祭奠给另个世界的祖先亲人,让他们有一个温暖的冬夜,他们安息,我们安好。
4.
日子每天都一样,我们需要仪式感来唤醒沉睡的心灵,提醒我们要记得何所来,何所去,提醒我们放慢脚步,留心一下节气的更替,和岁月的变迁,去感知天地万物的美。
《小王子》里有句话:“我们需要仪式,仪式是什么?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 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从前的冬至有滋有味,美好又温暖,它藏在小而虔诚的仪式里。今天因为你我的用心,也会有不同的当下,别样的一天。
今天真的不同往日,今天的夜,是一年中最漫长的夜。安静温馨,适合独饮,适合对酌,适合回忆。
来吧,你来,坐,请上座,喝茶,喝好茶,叙叙旧,唠唠嗑,即日起,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春深,杏花桃花也就次第开放了。
365天极限挑战训练营 第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