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的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连续看了两遍,然后,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干脆在电脑上从头到尾录入了一遍。看书多年,还是头一回这么干。与此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未来肯定还会在某个时间点再次打开它。
据书里说,当年他初次看到原版《动物农庄》,连续几遍之后也是原原本本地敲了一遍,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可能这是我们这种笨人对待爱不释手的知识的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吧。
初次听说李老师是在《罗辑思维》节目里,当时罗胖在卖他的那本《把时间当作朋友》,刚开始不以为意,觉得就是个一般的作者。后来他又开了专栏,名叫“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心想这人口气也太大了。不久前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顺便了解作者的生平,才发现这不是个一般的大牛。
卖过电脑、开过网吧、当过英语老师、写过畅销书、创过业、玩过比特币、做过投资、组织过社群……频繁跨界,样样精通。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有些人的自我要求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是个人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真的没几个。他以“践行者”自喻,名副其实。
在他的观念里,七年就是一辈子,灵感来源于国外一副著名的漫画。意思是每隔七年,就应该学习掌握任何一项新的重要技能,相当于“重生”,而“重生”就意味着,新的一辈子开始了,上一辈子结束了。所以一生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却可以“活”很多辈子。以前网上流传一个说法,说是人体内所有细胞每隔七年就全部自动更新一次,所以七年也完全可以看作一次新生。
书里的内容颠覆了很多我过往积累的认知。比如“一切都靠积累,要利用好’复利效应’”;比如“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比如“大多数知识都是由概念和相关方法论构成”;比如“惊喜其实是可以创造的”;比如“坏运气也是可以尽量回避的”……
不过,这本书告诉我的最重要的还是这样几件事:
一,数学真的很重要。就我而言,基本从高中开始,数学就在走下坡路了,当时毫不觉得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只是据说偏科是不大好的。直到去年,离开学校“一辈子”以后,结合一些自身经历反思过去,才意识到数学可能是认识理解这个世界最方便最好用的工具之一。心里后悔莫及啊,当时课堂上怎么就那么喜欢走神呢?比如书中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学过概率论的人不会购买彩票,因为他会觉得那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更不用说统计学,正态分布,幂律分布,统筹方法……几乎每一个概念都能在现实世界找到与之对应的模型,所以数学也被认为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读书的时候如果多用点心,后来不知要少走多少弯路。
二,英语真的很重要(这又戳到个人的痛处了)。念书的时候只觉得是一门必学的功课,完全没意识到它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你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么整个英文世界对你来说就是完全关闭的,与你无关。即便拿起一本书来,你也会发现原来译注和原著之间可能有天壤之别。更不用说当今很多前沿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在英文世界发表的。Google+Wikipedia+English=Almost Everything 。
三,阅读也很重要。这个不用说了,我们学习要用到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而很多人其实就连母语阅读能力都是不过关的。
四,自我升级很重要,甚至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看了书我才明白,原来每个人大脑中都有一套自己亲手打造的”操作系统”。区别只在于:有的人是单任务操作系统,有的人是多任务操作系统;有的人离开了学校系统就停止升级了(所谓的“二十来岁就死了,七八十岁才埋”);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持续更新、升级。所以作者说他的终生职业只有一个:学生。目前社会正处于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度的剧烈的变动期,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这种“动荡”将会愈演愈烈,不持续学习更新,随时都可能被这个超速的时代所抛弃,而你却一无所知。
……
全书读完之后,收获良多,但粗略总结起来,就是一句最重要的话:
“学识决定一切。”
对照自身的经历,我想我错过的不仅仅是“一辈子”,后悔是没用的,错了就得认。还能怎么办呢,也只能高效地利用好以后的每一辈子了吧。“人成年以后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都是自己选的。”仔细琢磨,还真是这样。
讲真,你已经错过几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