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三两好友去郊外的农家消暑,流连于青山浓荫与清凉绿水之间,甚是惬意。
入夜之后,我们和其他的房客约了桌游,玩到深夜,兴致渐弱,我们收起卡牌,却还舍不得回房睡觉,伴着蛙鸣,在月下闲坐。
彼时彼景,让我回想到许多年前夏令营的夜晚,同学们晚上围坐在一起轮流讲故事的场景。
有的同学喜欢讲鬼故事来吓唬大家,我属于“又爱又怕”的那种,不过我更喜欢真实的灵异故事。对于一些“世界未解之谜”此类的书籍,总是爱不释手。
实际上,那些用普通科学常识难以解释的事情,总会激起人们的好奇,有的心理学家也对此类事件感兴趣。
早在1930年,荣格就已经开始使用“共时性”一词来对这些超自然的现象进行描述了。荣格认为共时性原则是一种“有意义的巧合”,描述的是两件或多件事情同时发生,它们之间没有传统的因果联系但其内容上有着高度象征性的、有意义的关联。
比如,一个人不小心打碎杯子,随即传来家人离世的噩耗;一个人早上起来听到喜鹊的鸣叫,结果那天刚好收到高中举人的喜讯;又比如,我有一天夜里梦到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同事,第二天竟然在大会上遇到了她。
当时,赖因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了一系列超感知觉实验,这个实验印证了,一小部分人可不以感觉器官为基础即能获得知觉。比如他们看不到卡片却可以说出卡片上的图案,当另一个房间里研究人员翻开某张卡片的瞬间,研究对象的心中产生了某种感应,从而获知卡片上的图案是什么。
我们平时将这种现象叫做“特异功能”。荣格认为,赖因的实验对“共时性理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荣格共时性概念的提出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很大的震动,他所获得的不是赞扬,而是超乎寻常的批评。荣格的大胆涉猎,使他招致种种非议,被指责为神秘主义者。
实际上,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能会为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如果共时性原理可以成立的话,我们人类建构知识的基本设定因果律即要受到很大的挑战。
比如,有关“量子纠缠”的研究,其实与“共时性理论”也有些许关联。相互纠缠的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哪怕是宇宙的两端),当你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被确定,仿佛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超光速的通信。
无论是荣格的“共时性理论”,还是当今科学研究的“量子纠缠”,都意味着,除了用因果性来说明的世界的秩序外,在宇宙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秩序,其影响无疑将会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