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这是汉乐府诗《陌上桑》,讲的是美女秦罗敷的故事。印象中一直以为罗敷只是民间传说中的虚构人物。直到有一天来到她的家乡,发现许多有关她的遗迹,才知道史上确有此人。

罗敷的家乡在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她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是古赵邯郸美女的代表。她父亲秦敏,能歌善舞、颇有文才,后参军殉国。母亲是附近黄窑村的张门之女。罗敷兄妹三人,哥秦宝、姐秦莲,罗敷小名小英。十岁那年,突遭洪水,全家搬至村西卧龙岗上,在五龙庙的西厢居住。庙中尼姑见小英聪明伶俐,便收其为徒,起名“罗敷”。罗敷十八岁那年嫁给乡邻北高村王仁为妻。王仁长得修长白皙,又文武兼备,在赵王府中任千乘之职,每天早出晚归,兢兢业业为公务奔忙。罗敷漂亮能干,又尊老敬夫,每天忙着采桑养蚕,织绢刺绣,闲时弹筝唱歌自娱。二人夫唱妇随,情爱有加。一天,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邯郸城外踏青游人往来如织,嫩柳如丝,桃红李白。赵王驾车经过桑林,遥见罗敷身在绿荫深处采摘桑叶,宛如万顷碧叶中一朵盛开的荷花,不觉为之心醉。赵王心生羡慕,欲抢入宫中。当赵王带人追至黑龙潭边时,为保自身清白,罗敷谎称要站在高台之上释别父母。乘赵王不备,她以衣袖遮面,跳下崖去,落了个沉潭遗恨的结局,成为一代贞烈美女。其夫王仁得知此事也自杀殉情。故事传开,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感叹。至今,姜窑村边仍有许多有关罗敷的遗迹,像卧龙坡、罗敷潭、罗敷崖、落凤坡、五龙庙、赵王跑马场、桑园、赵王思女阁、罗敷墓、李白亭、李白路等名胜古迹。

罗敷潭:历经二千多年的沧桑,潭水早已干涸见底,但锅底形深潭的地貌却清晰可见。这是一条长1000余米,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间凹地,周边岩石奇形怪状。潭根宽10米,深20米,底部平坦,裸露着光滑的岩石,潭的出口宽约200米。当年,潭的上游有许多泉眼,泉水常年细流,从潭上落下。一到雨季,雨水顺山势聚然而跌落,水声轰鸣、震天动地,形成壮观的罗敷潭瀑布。此潭原名“黑龙潭”,又叫“卧龙潭”。因罗敷投潭而亡,后人感念她不畏强暴,不慕权势,改名“罗敷潭”。

罗敷崖:即罗敷跳崖处。在罗敷潭西北岸边有一高丘,顶部平坦,直径约10米。下望罗敷潭底,陡峭目眩,令人不寒而栗。据传,罗敷就从此处以衣袖遮面跳下崖去,投潭而亡

五龙庙:在罗敷潭北约50米。这块地方早先是一座小小的龙王庙,罗敷当年曾在庙中居住。她死后,人们为感念她的贞节,把这座小庙一直保存到唐代。唐代以后才改建为现在这样规模的龙王庙,但罗敷的造像仍然供奉在庙内。

桑园:过去,潭边山岗上桑田数百亩,松柏成林,柳树成行。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来到绿荫深处,手挽柔枝采摘桑叶。罗敷也在这里忙着采桑养蚕,织绢刺绣。

罗敷墓:在卧龙坡西的山岗上。罗敷投潭而亡后,家人把她埋葬在这里以祭奠

李白路:诗人李白于天宝十年出游邯郸,来到罗敷潭攀崖戏水,流连忘返,留下《春日游罗敷潭》一诗,以赞美罗敷潭的风光: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兴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行走在这片林地之间,心中不免感慨万千。当年的一汪潭水已变得干涸见底,当年的百亩桑园只留下几株老树,当年的美女罗敷也变成了一堆黄土‧‧‧‧‧‧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一晃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只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还在久久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