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好,没有进门就用起子对着我的阳台保温层一阵猛戳。
照例要先说点跟装修无关的题外话,跟人打交道,是避免不了“称量”和“被称量”的。
想必大家都听说主人公穿着朴素逛奢侈品店被店员冷眼相对的故事,故事的结尾通常是主人公一掷千金惊掉店员狗眼。
但很不幸,我没有那么多钱,而且有钱也不能获得尊重,只能让人发自内心地感慨:好一个冤大头啊。
一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矩,关于规矩,我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不知真假,图君一乐。
上海滩有个富家公子搞大了舞女的肚子,舞女几次三番问他勒索财物又不肯打掉孩子,富公子辗转托人求到了杜月笙跟前。
杜月笙问:
“按规矩办了吗?”这意思是问给钱了吗。
“按规矩办了,双倍。”这是说按照行情给了双倍的钱
“那就按规矩办吧。”舞女被套上麻袋扔进了黄浦江。
每个行业都有不能宣之于口,但又都心知肚明的规矩。
所以工长一号进门就把保温层戳出几个洞,而我没有及时喝止的时候。他就明白,他可以按规矩办了。
这是一个好拿捏,好说话的业主,按照“规矩”,他是可以宰的。
阳台的保温墙我后期可以砸掉,但他不可以替我做这个主。更不可以在跟我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的时候,进门就拿着起子对保温墙猛戳。
这不只是“称量”,而是对我的“服从性测试”。
合作是双方都努力才能达成的结果,“称量”是不可避免的。你的职业,你的收入,你的性格,你的需求,都会是他称量的指标。
但这种打压性的“测试”,一旦出现就要警惕了。如果没法立刻压服工长,最好是立刻换人,否则后患无穷。
二
工头二号好多了,他没有一进门就猛戳我的保温墙,而是跟我聊装修方案,拿出尺子测量数据,一项项记到本子上。表示回头给我详细报价,让我自己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
在我提出想挪马桶的时候,他非常细致地给我讲解了每根下水管道的用途,告诉我最好别挪。听人劝,吃饱饭,咱不挪。
在我提出想砸掉阳台推拉门的时候,他也建议不砸。但我坚持要砸,他就立刻想出一个让门洞更好看的方案。
墙砸不砸,怎么砸,怎么砌。水电怎么走,如果按照我的方案走,可能会多出来的费用,每一项都说的明明白白。
当然,后续谈话中也避免不了各种称量,从职业到收入到设计想法。但都在合理范围内,不会揪着我不想说的问题穷追猛打。
不管这件事能不能成,工头二号最起码是愿意花心思来赚我这份钱的。(自己装修一定要有好体力,跟工头站着聊了三小时,回来我累得睡了俩小时。而我爸还要负责开车依然精神满满。下次去我真的很想带几个小马扎。)
我是非常非常愿意为别人的这种优质服务买单的,毕竟知识就是力量。说得清,管得好,应该加钱。
三
作为一个队友都是网恋来的重度网络依赖者,我总结了一下我为什么这么依赖网络,尤其网购:
1.不合适可以删除,不联系了。
2.产品明细优缺都可以在页面看到,看不到也可以问客服,还可以退货。
我觉得这个经验是可以复制一部分到线下的。
分项报价,白纸黑字。
花多长时间挣到一笔钱,那花多长时间思考这笔钱怎么花,应该不过分吧。
对装修没有什么复杂的工艺要求,那花一两个月时间去了解装修流程工艺,去各大网站搜索整理网友们踩过的坑,一条条写下来,也不过分吧。
签合同之前,一个字一个字看过去,不过分吧。
施工工艺要约定,工期要约定,违约金也要约定,增项超出范围也要约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给多少钱。
总之,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没落实的都不算数。
如果是急着住进去的,那水,电,墙面地面处理,只要这三项做好了,其他都是可以住进去之后慢慢改造的。
设计师也好,工头也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一定要有明确理由。而不是“没人这么做”“这么做不行”。
当然,后续也还是要盯着的,花自己的钱还是要上心啊。
四
感谢队友和爸爸。
对于队友的甩手掌柜行为,理解但谴责。对于爸爸,只有感谢和崇拜。
感谢队友和爸爸的理解,不管我表现的多么手足无措,没有人因此批评我,大家都在鼓励我,觉得我可以做的更好。
事实证明: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社恐。
我身高一米六(其实163的),气场一米六,既没有爸爸那样卓越的谈话技巧和控场能力,也没有开口就能震翻全场的霸气。只能战战兢兢一遍遍提前背好自己的想法,好跟工头谈的时候不怯场。
这是我寻找施工方期间,心态上的一点转变。
不管按照这个方法论是否找到合适工头,我都会继续更新的。
晚上回家翻开kindle,最近在看的是瑞·达利欧的《原则》,里面有段话我非常喜欢:
“最初的时候,我遇到的每一个波折,无论是在市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显得非常重大而且十万火急,就像某种独特的生死攸关的经历,不断地朝我涌来。
积累了更多经验以后,我开始把每次遭遇视为“类似情景的重现”,我能以更平静、更严谨的方式应对……
我意识到,尽管我没经历过这些事,但其中的大多数都有其他人在其他时间、其他地方经历过。这一认识让我对历史抱有一种健康的尊重感,并希望总结出永恒、普适的应对问题的原则。
……
我意识到尽管现实并不完美,但至少我们要直面它,因此我在现实中遇到任何问题或者挫折时,都不会抱怨,而是通过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我逐渐明白,我的遭遇是对我的个性和创造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