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一首李志的《门》,听我从几个现象说起。
一、最近的招聘
7月份,部分要招聘一名产品人员。
我做了下图的表格,一方面给上级表达我的评价思路,另一方面方便自己面试现场做个记录。
几轮面试下来,表格都填不满,或者最后跳跃性问几个问题,让自己看似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面试。这时候其实是一边写,一边想着以什么话语打发对方离开。
为什么填不满呢?回头想想,大概是因为重要的东西我已知道答案,其它都不再重要。或者说,当重要的素质靠谱时,其它素质通常正相关,反之亦然。
二、产品老鸟们在怀疑职业未来
公众号「刘言飞语」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产品经理们,五年后你们会在哪?》,刘飞通过描述身边几个5年经验PM的转型故事,向读者输出了一个结论 -- 产品经理岗位未来出路有三:做导师、带运营、做管理。作者说,单纯的「做产品」并能给从业者提供长久的职场道路。
类似的言论其实过去两年有不少,去年业界媒体流行过一篇文章《产品经理们,五年后,你们会失业吗?》(吐槽一下标题相似度),来自腾讯一位产品总监叫刘菲。她是从几个角度去展开这个命题,属于逻辑演绎。结论是恐慌有理(就像下面图片所述),但还要前进,最后正面去给产品人员几个「术」的建议。
在锤子T2发布时演绎不露脸脱口秀的朱萧木,也曾在微博评论一个设计话题时说,「有技术谁TM做产品经理啊。」
他们说,如果未来这个行业泡沫爆了,第一类上街乞讨的人是产品经理。
三、行业一直流行黑产品经理文化
从《产品经理是条狗》的自黑,到行业新崛起的媒体用「有脑子的产品经理极度稀缺以至于他们的脑子可以卖高价」的H5游戏刷屏,我们永远能在互联网上看到各种产品经理花式黑。是的,因为门槛极低、称谓高于能力、行业造神导致外围者不切实际的向往,这个职业的从业者总体来说活该被黑,但是职业(行业)本身不该,就像保险。
那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我说,恐慌是不必的,恐慌意味着我们还不够强。
我再说,求求哪家大厂能发起行业职称整顿行动,有些人只能叫需求工程师(太喜欢用这个词,精准)。
因为,产品经理的真正能力是设计和增长。
不想列举一二三四,不想做逻辑演绎,我们来简单粗暴抛结论。
所有对用户和需求的理解最终都转化为设计
所有的行业的关注和敏感最终都是辅助设计
所有对技术的理解最终都是让设计有合理边界
所有跟程序员撕逼获胜都是让设计付诸实现
文案也是设计,跪着求设计师改掉图更不用说
所有运营和推广,就是做增长,区别只是链条中不同节点
所有数据获取、分析和敏感度都是辅助增长
所有的细扣流程最后都是为了转化率,转化率就是增长
「傻逼,这些我都懂,你只不过是把事情归纳起来,抛概念罢了。」
「是的,但是傻逼,这不就是商业中最共通、最底层的两个环节吗?」
「老子知道这些很重要啊,但老子一个人,还能上天把这些活都干了吗?」
「知道你不能上天,但你要都涉及,最好抓核心的事项去涉及。」
「蠢吗?上有总监,侧有运营和设计,人家干得好好的,我怎么插手?」
「蠢吗?产品经理在一个机构的职能边界就是没有边界,边界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再说,如果他们都很牛逼,你老板就不用招你了。」
「呵呵,问题是我实际日常工作就是画原型写文档跟进度,我还能咋整?」
「呵呵哒,那你赶快申请给自己换个职称叫需求工程师吧,不要再给行业抹黑。还有,你牛逼你可以跳槽啊。」
「但我就是逻辑说不赢程序员,道理拗不过设计师,那还能咋?」
「去死或者请他们吃饭大保健。」
好,不闹了。
我觉得,不,事情真相本来就是:
真正的产品经理应该精通设计和增长,至少其中一项。这两项能力,摆在任何一个商业体系中都是普适能力。牛逼了就不单是一个好技工,还能做一个靠谱的创业者。要说有什么缺少的,那就是商业思考能力和商务合作/谈判能力,这些都需要积淀,偏「道」。而所有与行业有关的,往往都是最好学的,最表层的知识,甚至不能称为「术」。
当然,技术不是我们擅长,技术创新我们只能跟在身后,或参与其中,把技术转化为一个好产品。这时我们需要一个科学家,或者程序员。
「大傻逼,那我们还不是会面临行业泡沫被失业,或者被年轻人挤掉吗?」
「小傻逼,想想你家楼下转角那家快餐店,哪天你觉得你来干,绝逼能比他们卖出更多的快餐,或者你觉得它应该改造成情趣用品店,你有信心大卖,还怕啥子?」
李哔哔 | 猫是毒药 | wechat: li_bi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