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声

小城的早晨是安静的,安静的花草上的露珠都不忍心落下来。

一天当中除了清晨片刻的宁静,其余时间都会有各种特色的呼喊声不断充斥着耳膜。熟悉的腔调,可亲的乡音,描绘着着人们衣食住行,写满了小城的忙碌、热闹与祥和。

"为给我县市民……垃圾不落地,泌阳更美丽……早上六点到八点,晚上……请按时倒垃圾……",辛勤的清洁工三轮上的喇叭声穿过大街小巷撒遍小城里的每一个角落。小城是干净的,省级卫生城市,这小城第一腔的作用很大。

"好消息,好消息,xxx盛大开业了,原价xxx元的……现价只要……元"每当听到这广告车的宣传声,声音铿锵有力,充满极大的诱惑性。我知道我早起的封面被他们又占领了,如果是在周日听到这"好消息"的声音,我感觉到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美梦被惊醒,心中常常送去一群草泥马作为对这好消息的祝贺,当然,这也是小城商业之声。

上午的时间是匆忙的,人们按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习惯,送学生,上班,接学生,下班。

相对来说,上午时间城管控制的比较严一点。只有城管和警察执法车的呼喊声,"卖xxx的,把门前的摊子赶快收了,你们没看见几点了?",声音严厉中透着几分恼怒,城管通常都是这样的声音,从来没有听过他们温柔执法的语调。

交警的声音也是一样,"嘟、嘟、嘟、嘟,xxxx,谁的车,赶紧开走……"蜗牛喇叭的闷响配着警用呼喊器的声音,喊过之后,占道经营的摊位边一阵骚动,路边占道的车辆也匆匆离去。一上午只剩下洒水车悠扬的乐曲来回在道路上转悠。

小城的井然有序就是靠着这两个极具威严的喊声一直维持着,这是小城的秩序之音。

上午的声音相对简单一点。到了午休时间,人们还是比较自觉的,很少有人发出噪音声响,这也算是小城里无声的公德之音吧!此时无声胜有声。

下午就不一样了,午休点儿过去少许,四点多的时候街上的人就开始逐渐多了起来,卖小吃的,卖菜的人们都钻了出来,各自找着自己的摆摊位置,执法者们也变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人总是要生活的,为了生计嘛!总要给一些阶层的人一些生活的缝隙。

过了一会儿,忙活了一天的人们下班了,小城变得变得活跃起来,慢慢地街头就有点人欢马炸的感觉。

民以食为天,各种声音中,叫卖小吃和瓜果的声音成为了小城的一道特色的风景,它的特点是,绵软不僵,不急不燥,流露出同居一城的亲切和温情。这也是小城民生的一个缩影,民生从民声中悄然走来。

你听,那声音又响了起来……

"甘蔗,热甘蔗,烤里热,烤里透,清热祛火治咳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如果是秋冬季节,听到这声音,不吃上一节好像真的容易上火一样,老板会熟练地把甘蔗削得白白净净递给你,真是又热又甜又解渴。

"豆~腐——是热哩!"前一声拉长,后一声急促很是有特色。也许是听习惯了这样的喊法,这一长一短的吆喝声,好像是被人谱过的调子一样,我觉得把节奏和调子改一下喊着会不顺也如这样好听。

"烙馍卷菜,吃住不赖,"烙馍是不赖,菜不咋好,豆芽居多,还有土豆丝之类。不过夏天掺几颗生荆芥和两根生葱,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小家碧玉就这样子吧!老板拿起烙馍技巧性地一卷,鼓鼓囊囊,小猪一样的烙馍卷菜就好了。当然,什么食物在人饥饿的情况下都是世间美味。

"xxx十块钱x斤,"不说两块钱或者三块、五块钱一斤,只说十块钱几斤,好像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莫大的优惠,而往往这样的车边真的围着一圈燕子娃儿一样的一大群人,仿佛机不可失,占了大便宜。

"酵子馍,手工酵子馍,"每一个街口总有卖酵子馍的三轮车,也许在豫西南悠久的饮食文化中,酵子馍已经扎根于们的内心深处了,天然酵母自然发酵,手工揉面,劈柴蒸馍。小城里的人农村出身较多,在儿时的记忆力里,母亲刚蒸出锅的大新鲜馍,无论是一勺辣椒还是就根大葱都能饿狼般地啃上一个。

"芝麻叶浆面条,粉浆面条,绿豆稀饭……"熬过那些岁月的老人,总是念念不忘这曾经的救命粮,哪怕已经走过了两三代人。那是个曾经在内心打下烙印的味道,那是陪伴生命的味道;如今采摘晾晒的干干净净的芝麻叶,好像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味,有些怀旧的老年人把采摘后的芝麻叶,淖水后再晾晒在黄土地上,仿佛接一下泥土的气息就能找出当年的那种滋味了。

"泰国莲子粥……"一个大铜色瓮带个龙头,"滋滋"冒着热气,不知道是不是来自泰国,为啥说泰国莲子粥?难道是人妖喝的?其实,就是用开水冲的淀粉稀饭加了芝麻,花生碎,葡萄干而已,喊上泰国,就是吸引眼球,如果喊稀饭估计就没人愿意喝了吧!

"五香毛蛋……"我觉得就是胎死腹中的死小鸡吧!看着恶心,部分群体喜欢的原因是据说大补,不知道真假。后来听说毛蛋会滋生很多细菌,所以在我心里就没有以后了,不过每天街边的销量仍然不减,可见还是有一部分忠诚的毛蛋粉丝。

"热粽子,竹筒粽子,热苞谷棒儿!"都是煮的,所以物以类聚,就在一起叫卖了,其实我觉得竹筒粽子没有竹叶包的好吃,只不过竹筒可以反复利用罢了,降低成本,赚取噱头,而用竹叶则增加成本。

"焦鱼儿,老螃……"金黄的小焦鱼炸的酥脆,带刺放进嘴里嚼起来刺已经不扎嘴了,一直想学这个技术,始终没有得到真传。这个貌似最近叫卖的少了,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了,以前弄几瓶啤酒,买二斤焦鱼,也是胜却人间无数。

"焦馍,消食焦馍,"焦馍太薄了,如果要吃个痛快过瘾,我觉得吃几十块钱的才能解决温饱,本来嘛!消食焦馍,就是越吃越饿,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总感觉没有以前家里做的那种厚焦馍吃着过瘾,放学后拿上一张,嘎嘣,嘎嘣,吃着写着作业,掉的渣等会都会捡起来吃了。

"香菇酱……自己做的香菇酱……"这也是近几年来小城里的一个独特的声音,据说北京电视台的记者有一次偶然路过,品尝后赞不绝口,后又专程来拍了一个专题片,名字就是《小梅香菇酱》。

直至深夜,仍有一个老大爷,推着车子在叫卖香蕉。"香蕉,芝麻香蕉,又~便宜啦!"又"字拉的很长,极具艺术性,他们没有学过语言的表达技巧,但是他们却把这个"又"字用长腔调喊出了打动人心的韵味。

最后的声音在夜市,"六六六啊!五魁首啊!喝,清了再说,""咣当当"一声脆响又一个啤酒瓶子鼓轮到桌子下面去了。旺盛的战斗力持续到凌晨,甚至更久。

就这样,随着夜越来越晚,小城慢慢恢复了安静,人们也走进了一天中的最深处。

时光匆匆东去,泌水汤汤西流,多少曲曲折折的故事都洒在了小城这淳朴的乡音、乡情里。

静待花开草于2018/6/1夜(待修改,时间太晚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