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PM网事,这一期咱们来聊一本书:THE LEAN STARTUP,翻译成中文就是《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为了方便评论,后面咱们就把这本书简称为《精益创业》。
算上这一期要聊的《精益创业》,这已经是PM网事第2季聊的第2.5本书了,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哪里来的2.5本呢?第1本书就是《微权力下的成功项目管控(第2版)》,第1.5本书就是聊Use case or User story那两期里面提到的《用户故事与敏捷方法》,因为聊这本书不是专门拿来做书评,所以姑且算半本,第2.5本就是今天要聊的《精益创业》。
因为本次书评内容比较多,所以会分为上下两期节目分别播出。
先来简单聊一下这本书和作者的整体背景。
这本书的作者是埃里克 莱斯,200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计算机专业,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公司做了将近4年的高级软件工程师。之后,他就加入了IMVU公司担任了4年多的联合创始人和CTO,而本书的绝大多数实践就来自于这一段经历。在离开了IMVU之后,他还担任了顾问、精益丛书的编辑、大学的系主任、一般合伙人、公司CEO等职务,从他的个人履历上来看,本书的创作应该就发生在他担任顾问和精益从书编辑之间的那4年时间。
《精益创业》这本书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在全球售出超过100万册,被翻译成超过30种语言,中文版由吴彤翻译,由中信出版社在2012年8月出版。
顾名思义,这本书以作者本人在IMVU担任CTO期间的实践为主要案例,总结并讲述了如何用精益思想来管理一个新创企业,通过阅读本书咱们可以看到,在管理新创企业上,精益思想和传统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PM网事以前的节目中咱们就提到过,一个互联网创业组织,从一开始的萌芽状态逐渐发展壮大直到进入稳定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项目过程。如果我的判断没有错,在未来,项目将成为组织存在的基本形态,而社会化协作的主要方式也将是项目,对于未来的组织和个人来说,项目管理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所以,站在互联网行业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本红遍全球的《精益创业》也就变得格外有意义。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还是照例先声明:我尊重本书作者的观点和实践,无论我对这本书有何种结论,都是我个人的评判,并不代表这本书本身是否优秀,无论我如何评判这本书,这本书都需要在你本人仔细地阅读和思考后才能形成你自己的判断。
这本书总共包含1个引言和3篇14个章节,3篇分别是:愿景、驾驭和加速。
第1篇愿景是全书的铺垫,有4个章节,明确了什么是新创企业和创业者,提出了全书的一个核心要点,那就是‘经证实的认知’,并且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说明‘经证实的认知’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第2篇驾驭是全书的核心,共4个章节,深入阐述了精益创业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创业过程应该采取‘开发-测量-认知’这样一个循环,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精华。
第3篇加速有6个章节,讲述了创业在经历了‘开发-测量-认知’这样一个循环之后,应该如何快速成长。
本书正文这一部分有200多页,内容比较多,所以我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选择地摘取一部分内容来做评论。
另外,咱们在接下来聊这本书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本书的很多观点和实践都有着重大的前置条件,换句话讲,当你要打算在自己的新创企业里实践这本书的话,一定要注意这些前置条件,在书评的最后,做为总结,我将抛出这些前置条件。
咱们先来看引言。在引言里,作者提出了3个重点内容:创业即是某种形式的管理、精益创业5项原则和新创企业为什么会失败,咱们先来逐个简单地过一遍,然后再统一评论。
首先来看创业即是某种形式的管理。在阐述这一观点的时候,作者用IMVU创立的过程举例说明。
2004年,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一群创业者想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交软件,这个社交软件支持虚拟的人像和生活场景,顾客们可以自定义自己的头像、发型、服装、家俱等等,这样就可以在虚拟的社区里安全地交友,而且自定义的人像、服装和家俱等都可以自由买卖。这家公司的名字就是IMVU,如果你对这个软件感兴趣的话,可以访问www.imvu.com来亲自试用一下。
咱们前面提到过,本书的作者在IMVU担任CTO,在这个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本书的作者和创业的同事们采用了一种完全离经叛道的做法,那就是完全背离传统的做法,在技术还没有足够成熟的情况下短期内就开发出了一个最小化的可行产品,也就是咱们所熟知的MVP,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这个MVP糟糕透顶、漏洞百出,而且随时会让电脑死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靠谱的MVP居然还收费,而且居然还有人买,在卖出去以后,IMVU获得了第一批顾客,在不断地和第一批顾客沟通、听取反馈的过程中,IMVU以每天十几个版本的速度快速迭代、完善,在对待顾客反馈的态度上,IMVU并没有跟随顾客,而是将顾客的反馈分析、提升为产品需求。整个过程IMVU都没有采用传统商业管理的那一套方法,而是借鉴了精益、敏捷等管理模式和实践,这种方法就是本文作者倡导的精益创业。
通过这个例子,作者指出,创业即是某种形式的管理,不管是传统的形式还是IMVU采用的激进的形式,只不过IMVU的模式讲究的是快速迭代、与顾客密切互动以及科学的决策方法。说到这里,咱们是不是可以联想到差不多10年前,国内的一家初创团队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做法?没错,小米当年的做法和这个有些类似。
咱们再来看第2个重点内容:精益创业5项原则。这5项原则我根据作者的本意进行了提炼和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加的通俗易懂。
第1个原则:创业者无处不在。不是呆在车库或者是创业孵化中心里的人才是创业者,而是在创业企业里工作的任何人都是创业者。另外,精益创业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任何行业、任何规模的公司。
第2个:创业即管理。这一点在上面咱们已经提到。
第3个:经证实的认知。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里,新创企业在研发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地去做,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和实验来不断检验自己的愿景和战略,从而建立一种可持续的业务。
第4个原则:开发-测量-认知。新创企业如果要研发出好的产品,需要经历一个个的迭代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开发一个MVP,然后投放到市场上看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改进意见后进行下一个迭代。
最后1个原则:创新核算。说白了就是为了保证达成目标,需要定指标。
咱们再来看引言里的最后1项重点内容:新创企业为什么会失败。
作者总结了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就像是管理理念上的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纯传统的管理模式,沉重而且理想化,而另一个极端就是无为而治,彻底抛弃管理,激进而且天真。
作者认为上面两种管理理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新创企业具有的颠覆性、创造性和混乱的状况是可以而且必须要加以管理的,创业者们为企业付出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站在精益的角度来讲,这些资源是不能浪费的。
好了,引言部分作者的观点已经说完了,我来说说我的看法,那就是作者提到的上面这些内容,我只能做到部分认同,认同的观点总共有4个。
第1个,我非常认同作者提到的要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加强和顾客的交流反馈,研发产品和服务最忌讳的事情就是闭门造车,这一点在PM网事讲渡鸦那一期节目里就已经提到过,在这里就不再展开。
第2个,我也非常认同作者提到的面对顾客反馈的态度,那就是做产品一定不要跟随用户,而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从个体上升到行业和群体之后引领客户,这样才有可能做出一个有持续生命力的产品。
第3个,那就是即便对于新创企业,也需要核算,核算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目标的实现。
第4个,就是对于新创企业的管理不能走极端,而是要根据诸多因素找准一个管理的平衡点,并且根据环境来进行动态的调整。
说完了认同的内容,我来说说我不认同的观点,总共有3个。
第1个不认同的观点,作者提到,为了尽早获得顾客的反馈,IMVU采用了MVP,也就是研发出最小化可行产品尽早投入市场以获得顾客反馈的做法,这个收费的MVP有着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以至于会让顾客的电脑死机。我认为,这种做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在这个年代的中国,我是坚决反对的。
咱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过,IMVU诞生的时间是在2004年,那应该是一个互联网应用比较匮乏的时代,虽然在当时已经有了一些社交软件,但是IMVU的虚拟人像和虚拟场景的产品特点决定了它在市场上应该不存在直接的竞品,换句话讲,把具有严重质量缺陷的MVP交付给顾客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前置条件的,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在今天,IMVU在中国推出同样的有严重质量缺陷的MVP而且还要和顾客收费的话,我想问,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即便这个MVP不收费,后果又会是什么?我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使用这个产品,如果是我的话,我在电脑蓝屏之后一定不会再用。
专业做项目管理的人都知道,在项目一开始的时候就要界定清楚项目的产品应该符合什么样的质量标准,而且要在项目过程中通过计划的质量活动来确保产品的质量达标。MVP的价值在于尽早、而且用更低的成本验证商业模式是否可行,MVP不一定非要高质,但MVP并不代表低质,一个会蓝屏的MVP会验证出来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吗?就算商业模式原本可行,蓝屏的MVP在大概率上只会让这个模式变得不可行。虽然IMVU在倡导精益,但依我看,IMVU每天十几次的产品发布难道就没有给自己擦屁股的嫌疑吗?这么高强度的打补丁,啊说错了,这么高强度的产品发布难道是精益的体现吗?我的脑子有点儿乱,谁的脑子清楚帮我和那100多万名读者理理思路,捎带脚的再回答我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精益?
第2个不认同的观点,那就是获得顾客反馈的方式。
除了用MVP的方式获得顾客的反馈,其实还有一个更加精益、高效的做法,那就是可用性测试,当然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如果做好了,和MVP进行紧密的配合,会有不错的效果。
第3个不认同的观点,那就是作者认为,在企业的初创阶段,企业不知道顾客是谁。
这个观点其实带出来了一个更大的话题,那就是新创企业的发展模式问题,在PM网事讲裁员的那一期节目里咱们曾经提过,互联网组织在发展模式上经常会陷入纠结,那就是到底应该不忘初心还是要拥抱变化,这就对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愿景驱动和市场驱动。愿景驱动意味着新创企业在大概率上非常清楚行业和客户的痛点,而市场驱动通常意味着新创企业会优先选择风口,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行业和客户的陌生。
对于愿景驱动的组织而言,在创业的时候,目标客户到底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并不清楚,但是目标客户的典型特征和痛点是什么通常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对于愿景驱动的组织来讲,会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它通常不会用一种激进的方式去验证商业模式和顾客的反馈,因为深耕行业多年,对于行业和顾客都已经比较了解。
反观市场驱动的组织,因为选择的是风口,所以在大概率上会更加激进,一方面是风口上的风说停就停,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行业的沉淀所以要用一种激进的方式来恶补,在这种大背景下,作者认为在企业的初创阶段,企业不知道顾客是谁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当然IMVU到底是愿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我不得而知,但是市场驱动型组织往往因为不知道顾客是谁,同时也缺少对于行业的深入理解,所以需要快速学习、快速迭代、快速决策,然后我们就会认为这种方式是精益的。
做过项目管理的人都知道,在项目的初期,有一个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论证阶段,在传统行业,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投资失误,从而减少浪费。但是在互联网行业,咱们在做项目的时候还有多少组织在做这些前期的论证?互联网正在用一个流行的叫做试错的方法替代了这些减少浪费的做法,在试错的思想下,项目不管是否必要、是否可行,先启动再说,启动之后再用快速迭代的方法来实现精益。
在这里我问你3个问题。
第1个问题,愿景驱动和市场驱动哪一个更精益?
第2个问题,新创企业一定要在建立企业之后通过MVP的方式才能知道自己的目标客户是谁吗?
第3个问题,是在项目开始实质性的投入之前做可行性必要性的论证精益,还是在开始试错之后用快速迭代和MVP的方式验证商业模式精益?
这3个问题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相信,不同的项目一定有不同的答案,甚至于此时此刻的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好了,引言聊完,因为篇幅的原因,咱们下期接着聊。
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