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未曾有》是安妮宝贝改名庆山后的首部作品,一部采访集。四位被访者。一位是坚持自己饮食方式的厨师,一位是热爱故乡的摄影师,一位是极具智慧的年轻僧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琴人。
读罢,无数疑问涌入脑海,心绪繁杂,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踏踏实实的确立下来,有些东西尚待清楚定义。但仿佛失去思考能力似的,脑海里有问无答,至今不能理清思绪。
但有个声音一直在说:不行,必须得理清自己的想法,这关乎内心能否饱有力量继续前行。就像在黑漆漆的洞穴里爬行,后路也被封死,必须爬下去,必须摸索着才有见到光亮的可能。那个声音说:你已经二十多了,你必须想清楚,必须知道什么对你是最为重要的,你要学会自己思考,这些疑问必须解决。
我们需要的其实很少。
一直坚持认为人要活得强硬一点,要想守护好自己的理想,就要有与现实誓死力争的倔强,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与破釜沉舟的魄力。可是,越来越发觉这样的自己很别扭,身在喧嚣处总是倍感荒凉,说着不孤独却渴望着温暖,经常不知道该对一句话回以怎样的表情,对话都是在心里完成。得到了什么吗?没有,只剩一个越来越困惑、越来越不可爱的僵硬的人儿了。
都希望遇到一个能温暖自己时光的人,因为我们的时光太僵硬、呆板、死气,于是希求着他人的光芒来驱逐黑暗。殊不知,自己心里都渴望自己是个温暖的人。驱逐梦想里的渣滓,让内心回归安详平静,外面再是喧嚣,眼睛也可以看到岁月静好。因为“其实生活可以自由自在。不需要每天大鱼大肉,简单的食物就可以满足人体的需求。正如我们的快乐和享受也不需要那么奢侈,完全可以来自微小的食物。”
像文中的厨子那样,热爱做饭便爱到极致,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为了朋友专门从海南飞到北京做一顿饭,生活里又是个随顺、自由的人,做瓷器送人,买石头造园子。同时也对社会抱有一份责任:“引导公众的饮食观念很重要。需要一群真正有心得的人去影响。如果观念慢慢转换,文化和品位慢慢影响,经过几代人或更长时间的作用,大家会追求自然的生活。”懂得梦想的珍贵与不易更懂得一日三餐最重要。
命运有时完全不由自主。
我们的梦想往往裹挟着这个社会的主流观念,往往受到时代的局限,时常把旁人希望我们做的变成我们渴望做的,被时代的洪流冲着踉踉跄跄的往前走。很少有时间空闲下来,静下心好好观看自己是否开心,了解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充实,问问自己为何焦虑。时代的价值观早已根深蒂固根植于亿万社会成员心中,无需自己动手,它的一切需求自有无暇自顾的人类帮它完成。因为人类的渴望太强了,对房子、车子等各种物质的需求是巨大的蒙蔽物,它激励着人类的欲望,比荷尔蒙张扬在青春里更甚。偶尔的迷茫,偶尔的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被一阵阵雾霾淹没,被对未来的不确定遮盖,容不得你半分质疑。今日又如昨,明日又如今。周而复始。
命运主宰着一切,但“心的承受力和对其接受的态度,却是重要的。”文中的摄影师看透了城市生活使人失去自我,相互消耗,对内在的精神发展和自由不利,毅然回到故乡,力所能及的“活回自己”。摄影的对象追求的是平实再平实,“哪些东西有光辉,用不着修饰。有时候修饰是一种剥削。”因为“物质解决不了人的空虚。”“只有释怀了,打开了,才有可能看到一些别的东西。”
问题都是自己的。
只有自己才能完成自己、实现自己。物质、科技总是能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必须占有它们才能实现成就自己,于是它们成了梦想清单里的常客。有时一颗通透的心也被时代熏染的同化了,坚守的梦想也可推迟,却忘了生命短暂。数年后回首,还能安慰自己,我挣到了钱、我买了房、我很幸福。可内心的不甘蠢蠢欲动,但生命已经垂暮,再也体会不到年轻时的豪情万丈。繁忙的生活一天又一天的麻痹着我们的神经,因此我们需要时常自观内心。可以带着疑问与好奇探查这个世界,但要能保持初心。
“欲望产生习性,习性会变成命运或者说生活和生命的状态。”那个戴过时髦的镜面有飞机造型的太阳镜,看过美剧《行尸走肉》,还曾穿着僧服进酒吧的年轻僧人对外面的世界好奇的同时,仍然坚持“尽量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分清楚主次,避开不必要的麻烦。”明白“有些事情的发生也许是好的,但不拥有那样经历,同样也是好的。它是另一种经历。”更是相信“如果人感知不到自己的痛苦,就很容易在种种世俗享受中得到满足。”潜心修行与学习,于是能“总是以一种微妙速度成长”。
“技”之后,是“心性的修行”
习惯了奔波与忙碌,最难的便是对心性的关照与修行了。“是时心境闲”是极难遇到的了,于是“素琴”也没有合适的时候来拨弄了。但我们仍要明白,心性的修行与学历无关,文中的老人虽然只有中学的学历,仍能弹得一手好琴;弹得一手好琴,却仍84岁高龄教授弹琴,享受着平平淡淡的快乐,这大抵是修了“心”。
练习技能,也是对心性的修炼。一首琴曲需要琴者全身心的投入,透过乐谱看到另一个时空的浩瀚与壮阔,却对自己的事情尽量不说,但一切又都记在了心上,因为“真正达到了某个境界,觉得事情就是这样,该怎样就怎样。”对弹琴像佛家弟子般虔诚。
他们都是生命里的虔诚者,不求世人所知,只是独自寻找着自我,而又成就着自我。
佛经里说: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庆山说:心里所有的,本身也不容易阐释
我想:要从嘈杂里找到自己的声音,找到最真、最纯的本心,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