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食不负胃,细腻体验美不负眼,享受睡觉不负梦。美好生活就是平衡的艺术。
唯美食和运动户外到处走走,然后睡觉。反正睡一好觉就满血复活了,然后还有一点理想追求我觉得这人生就完美:了。
教育说是我在教育孩子,其实又何尝不是他在教育我。相互教育吧,有时总在想,我准备好了,再有一个孩子,我重新来过再完整的经历一遍,是不是扮演父亲角色就完美了呢
今天这一刻,蓦然回首发现这之前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失去的不会来,过去的无法倒回,经历的已成了人生的厚度……那个想法不过是一种想法,是怀念是对真善美的向往,问问潜意识可能她是要我缅怀过去好时光,不然想到从前时情绪怎么这么淡定微笑呢?我想她更关注我的现在吧,算是提醒我活在当下,切割过去,从此从容的回忆过去,不悲不喜,淡淡的如同在追忆别人的人生吧
有人微博问我,她讨厌自己的现状包括身体言行服饰外貌……所有所有的一切,我没有回答她,在她第三次问时,我问了她三个问题。“你讨厌自己的什么?既然你这么厌恶自己,我猜想你也是极差的,无以复加的LoW,非同凡响的差了,甚至是超越人类一切过往罪恶的差了,更别提践踏一切为人的底线的差了……我十分认同你的差,所以请写满三张A4纸描述你的差,写不完请转反面”
一周后写完了,她转给我,她哭了,她语无伦次地说“我不配为人……我从没有善待过自己……我虚度了20多年时光……呜呜呜”
我没有说话,过了半个月后,她问我“是不是感觉我特别垃圾,懒得说不愿理我?”我说“没什么好说的,你一直在战斗,一个人的战斗,与自己的战斗。现在你明白了,要拥抱自己了。恭喜你”
通过上述一些案例,我明白了两点:或许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和说法,有的只是复杂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或许,人是独处的自恋的自私的,但是通过6万前人类出走非洲以来,部落、社会、道德法律、国家、民族等早已把人完全异化了,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渴望关系的心灵慰籍,都渴望交流和理解,都渴望表达被人看见。甚至可以说,不被他人看见,就像你从未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一样。
因此,我有理由推导出被人看见是现代人最本质的需求。你说话没人听见,你做事没人关注,你的感觉不被人理解,就好像你不存在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死没有分别了。
由此推开,那些科学家工作者可以长年累月孤独研究,除了他内心极大丰富外,还有他对抗寂寞的能力,能长久忍受孤单落寞,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品质,这就能一定程度诠释他的成功了。再有那些政商领导人,甚至是我们身边的成功者,莫不是忍者神龟级别的意志坚定者。
想到微信的成功,最主要就是让人自由表达的意愿,如“发朋友圈点赞红包各种群即时通信”,同时又照顾了人的私密自恋需求。当然与Facebook进不来也有一定的关系。
联想到影视剧中,主角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报仇雪恨时,总不忘扯下黑罩,数落罪恶,然后让仇家死个明白。而这时往往会出差错,被同伙救走。每每此时,我都想这主角婆婆妈妈手起刀落不完了吗?又长大一些,以为剧情需要,仇人不能那么容易死。现在才知道,这是符合人性,我要让你知道是谁杀了你,我要看到你的绝望和恐惧,我要表达我强大你弱小的胜利欲望,这样淋漓尽致表达了我的自我,被你全然看见了才算报仇。
相反那些受雇于人的杀手,他们不需要被杀者知道杀他的是谁,因为有人知道有人明白,有人肯定他杀人的能耐,就是那个雇凶的幕后人。
扯远了,人的最本质需求之一是被人看见。看见了就是存在,存在就是为了被看见。
也许有人仔细看了会问,上述那个例子还有两个问题都还没问呢?呵呵呵,不说不说,不可与人言,佛曰时机未到不可说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