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5岁的清华毕业生张晓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张晓勇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来到广州一家中外合资日化企业,“当时想着,可以从事产品研发,也算是没有辜负理想。”然而事与愿违,张晓勇被分配到了客服部。在广州工作过五年后,父亲突然生病瘫倒在床,为照顾父母,他辞去工作回到长沙。回到长沙,事业也没起色。在房产公司呆了几年,期间经历他没有多说,后来便在马王堆陶瓷市场当上了保安。现在张晓勇已经做到某市场物业客户部的主任。
是什么决定了他的选择?
01 .这是谁的故事?
名校毕业做保安,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就像当年看到人大武继红的案例,人人唏嘘,但总觉得那是一个极端的个例,有太多的特殊性,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仔细梳理一下张晓勇的职业路径:
1.清华毕业
2.广州日化企业做客服(未能做期望的研发岗位,工作不顺利)
3.父亲生病,回到长沙,进入房地产公司工作(具体经历不详,但大概率判断不太顺利)
4.开始当保安
5.目前市场物管客服部主任,工作尽职尽责
这条职业路径当中,似乎看不到什么和我们自己的关联,但是如果我们从他的经历当中提炼几个关键字,你会看到什么呢?
“职业不理想”、“父母生病”、“职场危机”、“逃离北上广”、“妥协”……
这些难道不是围绕着我们每个职场中人的问题吗?谁能保证自己的行业百年长青?谁能确定自己的公司青山不倒?谁一定能做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谁能保证父母、自己和孩子不生病?前段时间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触动了多少人的焦虑,这当中的距离又有多远呢?
可能是你本不在意的一次约谈,可能是随意接听的一通电话,可能是你或仓促之中或深思熟虑后的一个决定,成为你职业甚至生活的分水岭,只是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到来。
02 .人生是选择复利的结果
对于张晓勇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无权评判。事实上,我们应该敬佩他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决定回到父母身边,这种行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其实,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选择复利的结果(不知道复利是什么的同学请自行百度)。
有的选择影响很小,但是一个一个小的选择复利后效应就很大。
0.9*0.9*0.9*0.9*0.9=0.59
1.1*1.1*1.1*1.1*1.1=1.61
所以很多生活中看起来很小的选择和决定,日积月累就能产生质的影响。当年学校中的佼佼者,现在每天工作忙得要死,却找不到成就感,看着曾经的小伙伴不是创业,就是小有成就,也有人向自己抛来橄榄枝,但是新工作看起来也有风险——到底要不要走呢?哎,越想越烦,还是继续追剧吧。日复一日的选择复利下来,可能就会有几倍甚至更大的差距。
有的选择影响很大,并且会对日后的选择形成路径依赖
例如在职业发展当中,行业赛道选择的影响就相对大。15年前,最优秀的人毕业之后去摩托罗拉爱立信,很多人在那里献出了自己最好的职业青春。而这几年,摩托罗拉爱立信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不禁令人感慨万千。当然也有早早就从通信行业出来,瞄准互联网大势的人,顺流而为。不同行业在相同努力下的的回报率就是不同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有的选择的系数是2甚至更高,而有的选择的系数是0.5甚至更低。
有的选择个人有比较大的主动权,有的选择权则是相对被动的
就好像张晓勇,面临父亲瘫痪,而他的价值观里又非常重视家庭亲情,这个时候他个人的选择余地就相对小。“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让人身不由己的事情的”
张晓勇说,“从清华出来,有的说一定要当大官,有的(说)一定要挣大钱,有的(说)一定是要搞一个名成身就科学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那时候也不外乎有这些。实际上,我也是为了家庭,为了父母,早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
选择权的主动或者被动,很多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见过很多,因为家庭的、经济的或者其他原因,不能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个人能力决定的,一个人之前的职业基础越夯实,日后的发展当中选择权就更大。
别忘了,你始终拥有下一次选择的权利
人生面临很多次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很重要,但是极少一次选择就是终结性的。如果一次选择不理想,不要紧,你永远拥有下一次选择的机会。为什么有很多人工作了几年之后会读MBA,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太多,举不胜举。很多人都被法国银发超模YasminaRossi震撼过。她20出头便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在家精心照顾孩子10年。直到30岁-大多数专业模特退休的年龄,她才正式开始自己的模特生涯。也有很多人一次选择不尽如人意之后,就会消沉妥协,抑或找出诸多理由借口,主动放弃下一次选择的权利。
03.是什么决定了你的选择?
看到不同的人在相似的条件下作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或者面对上一次选择的结果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排在第一位的毫无疑问是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呢?抽象一点说是人的思维或取向,通俗一些就是我们知道什么是好、重要的,什么是更好的、更重要的。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进而选择自己认为更好的,更重要的。张晓勇的价值观当中,尽孝父母是更重要的,所以他做出回家更容易照顾父母的选择。有很多女性,在结婚生子以后,选则以家庭为重,有的甚至会放弃自己的职业,做全心全意照顾家人的全职妈妈。价值观主导了我们对于事物的价值定位。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总会不停的问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更重要?父母更重要还是职业更重要?收入更要还是兴趣更重要?成就感更重要还是舒适更重要?
排在第二位的是视野。视野可以理解为认知的层次,换句话说就是你知道还是不知道,知道多少,知道多深。我们经常讲取势明道优术,如果视野当中根本就没有看到势,又如何能取到势?价值观更像是选择的标准,而视野会决定选择的方向。马云如果不是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发展潜力,不会选择做阿里巴巴淘宝,就不会有今天的商业帝国。视野决定了决定了一个人能看到多少机会,又能利用到多少机会。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是井底之蛙,只能看到自己头上的一片天,人生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少了很多。能够拓展视野的方法不外乎三种: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如果想做更好的选择,那么就在这三个方面多努力。
除此之外,还有对风险的偏好。学过金融的同学都知道,我们在比较价值的时候,会用价值乘以一个发生的概率。例如如果你现在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有100%的概率获得1000元,另外一个选择是有2%的概率获得50,000元。因为获得50,000元的概率是在太小了,只有2%,而获得100元的概率是100%,所以很多人会选择稳妥没有风险的100元,而不会选择风险和收益都巨大的50,000。在职业当中,100元就好像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50,000则更像是一个创业的选择。因此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也会决定一个人的选择。
回到张晓勇的案例。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他也是一个有梦想的青年,希望从事研发的工作。在他的设想里面,一定也有一个未来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可能是一个研发牛人,可能更伟大。然而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几经变故,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但是其实,每个人和他的距离,也就是几次选择而已。所以,让自己能做更好的选择,尽力做好每一次或大或小选择,告诉自己始终能选择,是我们最能够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