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上,书友的困惑像一颗石子,激起了我对多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当老师的一句否定,可能在孩子心里种下自我怀疑的种子,而父母的选择,恰恰是消解这颗种子的关键。
那时儿子刚接触物理,某天晚饭后写作业时,他对着书本发呆,眼眶泛红地告诉我:“物理课上同学找我说话,我还没回应,老师就让我站起来,当着全班说‘你以后上文科算了,压根不是学理科的料’。妈妈,我真的不适合学理科吗?”
孩子的声音里满是委屈与不安,我瞬间清醒:老师这句随意的评价,对尚在建立学科自信的孩子而言,不是提醒,而是打击。若不及时疏导,这份自我怀疑可能会像阴影,裹住他探索理科的勇气。我赶紧拿出他前几天物理考全班第一的试卷:“你看,你上周还是物理第一名,怎么会不适合?或许老师是看到你上次历史也考得好,想用激将法让你更努力呢!”
可儿子的一句“我才不要激将法,学物理好累”,让我明白“激将法”的安慰只是勉强的遮羞布。先生气得要找老师理论,我却觉得不妥——当面争执或许能发泄情绪,却可能让老师对孩子产生偏见,反而给孩子添了新的压力。当下最要紧的,不是追究谁的对错,而是帮孩子把心里那道“我不行”的印痕擦掉。
我想到了儿子的课外辅导老师。第二天一早,我拨通老师的电话,没有抱怨学校老师的不当,只重点托付:“孩子最近对学理科有点没信心,想请您帮个忙,帮他把自信找回来。”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周末我参加沙龙时,儿子的电话带着雀跃打了过来:“妈妈!今天上课老师让我们拿作业,他拿起我的本子看了好久,还拿到每个同学面前说‘大家看看学霸的作业是什么样’!最后还拍着我肩膀说,我是他从业二十年见过的最好的理科苗子,让我好好学,别让他失望!”
听着孩子兴奋的声音,我知道那道曾压在他心里的印痕,已经被这几句肯定彻底抚平了。他不再纠结“自己是不是学理科的料”,因为来自老师的认可,给了他最坚实的底气。
书友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其实我们都明白:老师或许只是随口一句感慨,却没意识到孩子的世界里,成年人的评价有多么重。当外界的否定袭来时,父母的角色从不是“替孩子讨公道”的斗士,而是“为孩子筑底气”的守护者——不用急着反驳否定,不用忙着说教鼓励,而是用实际行动,帮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相信“我能行”。
毕竟,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往往藏在父母的回应里。一句“不是学习的料”或许会让孩子迷茫,但父母的“看见”与“托举”,能让他重新找回向前的勇气,这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