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171

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171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本该使孩子快乐、幸福的学习却让孩子感到痛苦和害怕,面对这种现实难道我们能够平静吗?孩子之所以厌恶和害怕学习,是因为今天也好,明天也好,他每天都感到自己是一个坏学生。——(《睿智的父母之爱》,第76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理想,也是现实教育生活中最需要的准则。如果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够给孩子快乐幸福的体验,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害怕和厌倦学习生活,都讨厌和拒绝阅读,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事实上,只要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只要我们的孩子还喜欢阅读、探究,他就永远有着成长的力量。衡量一个家庭和学校的是不是糟糕的标准之一,就是孩子是否具有恐惧感,是否认为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晚上好!请摘掉“坏学生”的标签吧!

当“学习”二字与“痛苦”、“害怕”紧密相连,当本该闪烁求知光芒的双眼被恐惧与厌倦笼罩,我们不得不停下疾行的脚步,扪心自问:教育这片本应肥沃的土壤,何时变得让孩子望而生畏?《睿智的父母之爱》中的断言,如一记警钟,沉重地敲击在心:“孩子之所以厌恶和害怕学习,是因为今天也好,明天也好,他每天都感到自己是一个坏学生。”这句话,精准地刺破了教育异化的脓包,揭示了一个我们习焉不察的悲剧根源:许多孩子的厌学,并非源于智力或品性的缺陷,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否定与比较中,将“我即失败”的标签,深深烙入了尚未坚固的自我认知之中。

这枚沉重的标签从何而来?它源于一套过于窄化、严苛且急功近利的评价罗网。在这张网里,分数是唯一的通行证,排名是价值的度量衡。一个孩子可能善良、有礼、创意非凡,或对自然充满悲悯,但若他在几门主科上未能“达标”,便可能在老师无奈的叹息、父母焦虑的追问与同伴无形的壁垒中,被一步步放逐至“坏学生”的孤岛。他每日接收的反馈,汇成一句无声的审判:“你不够好。”这种持续的、负面的心理暗示,如同一场无声的 erosion,逐渐蚕食着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勇气。学习,不再是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而沦为一场为证明自己“并非不堪”的艰苦鏖战,一场不断印证自我无能的噩梦。

在此背景下,朱永新老师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犹如穿透迷雾的灯塔。“幸福”,关乎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状态;“完整”,则直指人的全面发展,反对任何形式的片面切割与工具化。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与学校的绝大部分时光里,充盈着紧张、挫败与恐惧,那么即便他最终手握耀眼的分数,他的教育生命在本质上也是苍白而残缺的。这种以牺牲童年幸福与人格完整为代价的“成功”,其根基何其脆弱,背后又隐藏着多少难以弥合的心理空洞?

希望究竟在何方?希望就在于,正如萤火虫微语中所洞见的,只要孩子“还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只要还喜欢阅读、探究,他就永远有着成长的力量”。这“阅读”与“探究”,是人性中最宝贵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火种,是内驱力的不竭源泉。一个能在书籍广袤世界中找到共鸣的孩子,便拥有了超越现实挫败的精神慰藉与力量;一个仍对“为什么”保有追问热情的孩子,其生命的内在活力就未曾熄灭。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并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小心翼翼地守护好这微弱的火种,让它不被冰冷的分数洪流所淹没。

由此,我们得以触及一个评判教育环境的清晰准绳:恐惧感。衡量一个家庭或学校是否糟糕,最直接的指标之一,便是观察其中的孩子是否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下——他是否害怕考试?害怕老师的提问?害怕那份承载着过多期望的成绩单?恐惧令人收缩、逃避;而唯有安全与接纳,才能让心灵舒展,生发出勇往直前的力量。当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认定自己“不可救药”时,他便放弃了对未来的想象与书写,这无疑是教育最彻底的沉沦。

因此,作为父母与教育者,我们亟需发起一场深刻的“祛魅”运动——为“好学生”与“坏学生”这类简单粗暴的标签祛魅。我们要用日复一日的言行,向孩子宣告:你的价值,绝不系于一次考试的分数。你的善良、你的诚实、你的坚韧、你为家人倒的那杯水、你画中流淌的奇思妙想……所有这些碎片,共同拼凑出你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独特而闪耀的光芒。

我们更要致力于构建一个高度“容错”的成长生态。学习,本质就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在不断试错中接近真理的过程。犯错不是失败的烙印,而是思维正在活跃生长的证明。当孩子苦思不得其解时,我们不应斥其“愚钝”,而应赞赏他付出的努力,并与他并肩成为探寻真相的伙伴;当成绩不尽如人意时,我们脸上不应写满失望,而应与他共同剖析原委,并坚定地传递这样的信念:“没关系,我们慢慢来。我始终相信你。”

归根结底,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工业追求的是标准化与效率,而农业,讲究的是尊重时节、顺应天性,需要的是耐心守望与静待花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独一无二的种子,他或许是栋梁之材,或许是绚烂花卉,亦或是坚韧的绿草,皆能妆点世界。我们的任务,是为他提供肥沃的土壤(无条件的爱与安全的环境)、温暖的阳光(真诚的赏识与鼓励)和适度的雨露(必要的引导与知识),然后,将成长的权利,郑重地交还给生命本身。

让我们共同努力,毅然撕下那足以压垮灵魂的标签,让家庭与学校成为孩子可以安心跌倒、大胆梦想的温暖港湾。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回归其本真——它不是一场令人窒息的精神审判,而是一段“幸福完整”的生命旅程,一段引领每个孩子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的、光明而昂扬的人生序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