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我们响应学校号召,要在短期内建立起班级图书角,因此,我要求每个孩子至少带两本课外书来。好几天过去了,很多孩子却没有行动,书架上的图书廖廖无几,即使交上来的书也大多陈旧,有些甚至破烂不堪。
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火冒三丈,狠狠批评起同学们来。这时,一个孩子怯生生地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上学期带了两本书,现在都找不到了。”另一个孩子也难过地说:“老师,我上次带来的两本书都是我最喜欢的,可是现在都变得破破烂烂了。”从孩子们的话语里,我听出了问题的原因,不是孩子们不听话,而是之前孩子们带来的书,我们没有管理好,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
经过短暂的思考,我说:“同学们,对不起!老师不应该全怪你们,这件事不完全是你们的错。孩子们,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家里的东西需要我们人人都爱护。请同学们也告诉家长,这次上交来的图书,咱们全部造册登记、标明价钱。凡是丢失和损坏的图书,一律要照价赔偿,如果是自然损坏,老师和大家一起赔偿。”
当我说到这些的时候,孩子们脸上的疑惑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接着,我号召同学们把自己最珍贵的、最喜爱的书拿来和大家共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时,有一个孩子对我讲:“老师,我能带我的《十万个为什么吗》吗?可有意思了。”另一个孩子也嚷道:“老师,我带《开甲壳虫的女校长》,行吗?”“当然可以!”我高兴地笑了。
通过这项活动,我更真切地体会到,蹲下身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体现了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平时,我们总埋怨孩子课堂纪律不好,是否想到自己告诉孩子怎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我们嫌弃孩子的作业潦草,是否考虑到我们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或者我们没有把要求说清楚;当我们责怪孩子言行违纪的时候,是否想到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出错是难免的。
因此,我也认识到:要做一个好教师,先要学会做学生。如果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孩子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孩子的情感去体悟道理,我们的教育会更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吧。
于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多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