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处理离异、单亲、留守家庭的儿童教养问题,掩饰不如面对
家长如何帮助离异、单亲、留守家庭儿童面对现实困境,积极面对生活
我们想给孩子完整的父爱母爱,想给孩子健全的家庭,想让孩子生活得幸福快乐无忧无虑,但有时候现实情况是有点无奈的,有的婚姻解体了,有的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去世了。对孩子来说,这是莫大痛苦的,而担负责任的家长应该要对孩子付出多倍的爱和支持。
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某著名主持人在被问到离婚后带着两个孩子的生活时,情难自抑,痛哭流涕,反复说着孩子是自己的一切。我很理解这位单身妈妈的辛苦委屈,也理解她对已经再婚的前夫的复杂情感。她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又要兼顾自己的事业发展,的确很不容易。
但我觉得,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们好的话,首先自己得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不要心甘情愿地继续演绎“受害者”角色,不要让孩子们跟着一起重复感受“被抛弃”的悲苦心情,那并不能惩罚想惩罚的前夫,只能惩罚自己和孩子。孩子因为父母离异而不得不生活在单亲家庭,不得不面对旁人的眼光,怎能再让孩子长期陪伴母亲深陷于痛苦之中呢?
表面上是母亲含辛茹苦地独自抚育子女,给人感觉是如此的“伟大”,但这种“伟大”是在默认了“悲惨处境”的前提下的。实际上,不要说是著名节目主持人,即使是个普通的白领妈妈、农民妈妈、打工妈妈,也不必一直靠这种“伟大”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如果你能生活得健康幸福,那更值得欣赏和尊重,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会真切感受到母亲轻松愉悦的心情,为妈妈放下了不开心的往事,转而接纳了现实,享受了当下值得享受的美好而骄傲。
悲情的单身母亲,不断强调孩子是自己的一切,孩子承担起了怎样的重压?这样对孩子的影响很不好。如果不能真心从离婚的挫折中解放出来,仅仅是压抑着心中的悲痛,为了孩子又坚持不肯再婚,孩子是能感觉到的,小小的心里容纳着惶恐不安,爱妈妈、担心妈妈但是又帮不上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做。
有的孩子努力做得像个小大人,妈妈为孩子“懂事”而感到欣慰,但假如五岁的儿子被母亲戏称为“小丈夫”,这对儿子多么的不公平。在他本该自由快乐享受幼年欢乐的时候,他已经深深地感触到了母亲的孤立痛苦,不得不变得“成熟”,用自己稚嫩的心为母亲抚慰创伤。
一个真正聪明的妈妈要让自己开心、健康、强大起来,一段不健康婚姻关系的解体好过彼此敷衍心不在焉。孩子眼中,妈妈的豁达从容比“含辛茹苦”棒多了。离异家庭的父母不要深陷自责或自怨自怜的负面情绪,不要说伴侣的坏话,不要逼迫孩子和你站同一战线,不要拿孩子当勒索情感和金钱的武器,不要只看到昨天,不要让孩子背负太多的压力和压抑。我反而觉得这样会更轻松,人在积极自立的心态下做事,即便遇到困难,也能享受克服苦难的乐趣。反而在消极颓丧的心态下,即使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也难以感到愉悦轻松。
有的孩子母亲或父亲去世了,孩子不得不在单亲的家庭里成长。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已经会问“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妈妈,我却只有妈妈/爸爸?”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不管在哪也都会爱着自己的宝宝。你也一样是有爸爸也有妈妈的,只是我们三个不能一直在一起生活。爸爸/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但他/她依然爱着宝宝、关心着宝宝,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什么叫心在一起?就是妈妈爱爸爸,也爱宝宝;爸爸爱妈妈,也爱宝宝;宝宝爱妈妈,也爱爸爸。这就是心在一起。”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逐渐告诉孩子真相,不要一直隐瞒回避。只要孩子得到了充分的爱和尊重,失去的那份亲情是可以弥补的,孩子会理解的。生活未必总是完美的,但只要有爱有信心就会有希望。
近年突出的一个亲子教养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在城市或者农村里,很多孩子被丢给了老人或保姆。职场竞争激烈时不待我,休息一年可能就跟不上原来的工作节奏了,父母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工作上。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20世纪60~80年代率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鲍尔比的研究是从母婴分离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开始的,阐述了母婴分离对于孩子人格和心理各方面的重要影响。
有些孩子长大后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进而严重影响到工作生活和个人情感,追溯根源大多来自早期与父母的分离焦虑或幼年阴影,比如与主要抚养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起步,包括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提高与孩子相处时间的长度和质量。
对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应该争取父母轮流外出工作,尽量不要都离开孩子,不把孩子完全丢给老人或保姆。亲子关系长期淡漠,对家庭的稳定也会起到破坏作用。常年少与父母接触的孩子,与父母情感淡漠,孩子不听父母的话,长大后更不容易教养。而且每年都有很多报道,老人的有限精力导致留守儿童发生安全事故或丢失,做父母的事后追悔莫及,后悔早不该安心把孩子丢给老人了事。
其次是如果确实需要父母共同外出打工,那么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能上幼儿园之后,其实是不会过于影响父母的正常工作的。白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晚上接回家和父母生活居住,孩子和父母之间能亲密互动,能得到持续的爱和关心,这对孩子或大人都是很有益的情感支持。我认识很多来北京打工的年轻夫妻都是如此,没有什么比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更幸福、更重要的了。
再次就是如果父母确实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不得不留给老人照顾,也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保持高质量互动。每天和孩子在电话里交谈一会儿,听听孩子的话,也让孩子听听自己的声音。当然还是要尽量多抽空回家看望,珍惜有限的接触时间,提高有限时间内的亲子活动质量,而不仅仅是带点零食玩具就以为尽到了责任。
既然决定生育孩子,就有责任提供给孩子持续的物质保障和情感关怀。没有孩子的健康快乐,没有家人之间的情感支持,辛苦工作就失去了意义,费尽辛苦就是希望全家生活得更加幸福。今年新闻报道一群留守儿童去河边玩耍失足溺亡,闻者尚且痛心,孩子的父母又该多么心碎。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珍惜拥有才能把握幸福。
散养心得:离异、单亲、留守家庭不能给孩子“完整”的爱,那么至少不要沉陷在负面情绪里加深伤害,也不要假装什么也没发生。抚养人要尽量提高爱的质量和效率,用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给孩子阳光和窗口,也让孩子接纳不完美的现实。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无论能不能陪伴这孩子,及时和孩子进行亲子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