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我们先回顾一下课本,课本上主要讲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两种遗迹。
约20000年前,人类开始管理,帮助植物生长。到距今约10000年前时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而长江流域也开始栽培稻。栗和稻不断推广,原始的生产工具耒耜也诞生了,原始农业为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在长江中下游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使用干栏式建筑,会制造木结构水井。以骨耜为生产工具,养殖家畜,会制作陶器玉器及乐器,甚至学会了雕刻和使用天然漆,用象牙和兽骨做艺术品,具有最早的审美观

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遗迹。半坡居民使用半地穴式圆顶房屋。会纺织制衣还会制作彩陶,使用磨制石器,用骨器和角器辅助生产,也养家畜,狩猎工具多样,对陆有弓箭,长矛,石球,对海有渔叉,渔钩,渔网。对空。。。笑死,根本打不着。

他们需要讲的河姆渡文明和半坡文明已经不太需要补充了,整个新旧石器时代又太麻烦离书本太远了(如有需要可以单独写一篇关于这个的)。为了不显的枯燥和掺水。我们讲解那个经常被我们忽略的知识扩展《良渚古城》吧。
良渚古城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遗迹,于1936年首次发现。整个遗迹围绕着良渚古城,这里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要想这个时候,它可是比中华大地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上1000多年,其它地方还处于混沌之中,这里就诞生的一开始的社会。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总量达1万余件。其中,玉器主要作为随葬品出土于分等级墓地,总数不少于7000件这里可以分析出这个社会已经不是基本的原始制度了,开始有了高低贵贱之分。材质以透闪石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三叉形器、冠状饰、锥形器、玉璜、半圆形饰、柱形器、玉镯、玉织具、玉纺轮等,以及圆雕的鸟、龟、鱼、蝉等动物形玉器。可见这里的文明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

玉琮是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器类。这种内圆外方,蕴涵着“天圆地方”原始宇宙观的筒形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原创器型,是对神人兽面纹所蕴含的神灵崇拜的重要载体。琮也是同时代辐射面最宽、影响最大的

神人兽面纹
神人兽面纹在良渚古城遗址内大量发现,也遍布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并且形象统一,形态稳定,在玉器上位居核心位置,应当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乃至唯一的神祇,标志着当时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不过,良渚文化墓葬中蔚为大观的用玉情景,不仅表明以琮、璧、钺等玉器为载体的精神信仰,已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建立在等级分化基础之上的规范化用玉制度业已形成。这种精神信仰功能跟社会政治、人伦功能并重的用玉制度,恰恰体现出良渚时期发生在生产技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上三位一体的变化内容,从而成为疏解环太湖地区出现区域性早期国家的重要例证

整个良渚遗迹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里面的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

古城北方丘陵地带一个绵延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由自然山体组成,共有11条堤坝遗址,主要修筑于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分为南、北两组坝群,分别为塘山、狮子山、鲤鱼山、官山、梧桐弄等组成的南边低坝群及由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秋坞、石坞、蜜蜂弄组成的北边高坝群,构成了前后两道防护体系。

根据初步的考古认识,该水利系统兼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功能,与良渚文化遗址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同时期世界上没有一个文明能够做到这等成就。这体现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之高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从良渚文化墓地看当时贫富分化已非常明显,等级差别已经出现,大墓中的琮、璧、钺等成组玉器的出现,则是礼仪制度出现的重要标志,表明当时统治者内部已有了严格的礼仪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