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3 分析:用户都被感动哭了,为何还不来买我的产品?

今天分析的文章是李叫兽2016年4月27日发表于虎嗅网的文章《用户都被感动哭了,为何还不来买我的产品?》。

全文框架:

一.开门见山,引出论点:品牌策划的本质是在用户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置,而非单纯的品牌包装,打动用户。

二.以海鲜到炕为例,具体分析品牌策划和形象包装的具体思路:

品牌包装:

1.确定人群;

2.感动用户;

3.根据策略打造品牌体系

品牌策划:

1.找到竞争对手;

2.确定有效位置。

三.为什么要选择品牌策略而非单纯的形象包装?

单纯形象包装的问题:

1.重战术,轻战略;

2.没有找到关键竞争对手;

3.没有占据用户心中有利位置;

4.按照自己的标准划分市场;

5.迷信单一手段。

四.结论:

品牌策略的目的,并不是想办法提升品牌形象从而感动更多消费者,而是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置,并且把这个定位准确传达给潜在顾客。

总结一下,全文框架即为:写作背景——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结论。与之前两天的直播和知乎在行的文章相比,整体难度低一些,逻辑思路和内容更容易被人理解,通俗易懂。

这种思路就像高中时学得议论文写作思路,在写作中可以模仿。


文章细节:

1.举例时的人称代指:

先用李叫兽遇到的真实项目举例。

前段时间李叫兽跟朋友聊到手机行业的营销……

之前李叫兽看到一个小旅行社写的传播文案,希望李叫兽帮忙诊断一下……

比如李叫兽之前遇到一个电商APP的公司,卖高端生活品……

在大量的品牌策划书、品牌白皮书、品牌战略提案中,李叫兽见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定位城市新中产阶级。”

李叫兽之前写文章讲过,应该按照“你的产品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来定义市场,……

李叫兽之前遇到一个做职场社交的公司,说要做河南省最大的职场社交软件……

所举案例大部分是作者李叫兽亲身遇到的真实案例,或者自己写的文章,观察到的结果,在人称代指方面,没有用“我”,而是用“李叫兽”,这点非常新鲜,刚开始读时,我甚至以为文章不是李叫兽写的,文章中极少出现“我认为”“我相信”字眼,而是用“李叫兽”代表作者本人,这样显得更加专业和客观。

2.文章所讲的中心思想,就是品牌需要精准定位,找到关键竞争对手,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占据用户心中的有利位置。“说了这么多,道理我都懂,但还是感觉写不出优秀的文案。”我在想为什么呢?

为什么李叫兽举得例子都十分简单易懂,而我却无法举出相应的例子呢?

我想一是不够了解用户心理和用户行为,如文章中分析的用户看到XX旅行社广告后的心理反应过程:

假设我是一个处在生活高压中的普通白领,刚被领导骂了一顿,看了这个文案,感觉简直写到我心里去了。

“是啊!我整天这么忙这么累,它说的对,我真的应该去旅行啊!”

想着想着,他就下定了决心。掏出手机,打开去哪儿,选定了目的地,直接把票买了。

“恩,就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另外李叫兽之前写过,如果他学了一个新的理论,他就会想,"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如果不找出至少5个现象我是不会罢休.”。只有刻意练习,深入思考,才能累积更多的例子。

今天的品牌策略相关的例子,我自己想到的如:

农夫山泉,有点甜;

怕上火,喝王老吉;

简书:极简、无干扰的全屏「写作模式」

母婴方面的话:

年糕妈妈:主打母婴产品推荐购买;

大J小D:跟着美国儿医学育儿。

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多用这种方式训练自己,扩宽思路。


默仿环节:

广告宣传的重要目的,是告诉用户产品填补了什么了位置,而不是告诉用户产品有多么好。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不是仅仅看广告是否吸引人、让用户兴趣,感动用户,而是用产品在潜在用户心理占据想要占据的位置。

原来香飘飘全行业第一;

原来神州专车主打安全;

原来华为mate8为高端手机!

很多人觉得很打动自己,就用着品牌slogan,但是能打动你的话多了去了。

广告宣传的重要目的,是让潜在用户明确知道你想填补什么位置,而不是宣传该产品到底有什么好处。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并不是看广告是否引人注目、让人兴奋或者感动所有人,而是看是否在潜在用户心中牢牢占据了你想占据的有利位置。

“哦,原来香飘飘是行业第一。”

“哦,原来神州专车主打安全。”

“哦,原来华为Mate系是国产高端机!”

很多人觉得某个定位很打动我自己,所以就选择它当做品牌slogan,殊不知能打动你和消费者的话多了去了。

总结:

默仿环节没啥进展,跟自己写的少有关,接下来的几天时,要多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