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课堂上听到一个新的名词,“知识付费”。初听我很好奇,知识为什么成了要支付的东西?在我从前的认知里,知识是一种难得的既神圣又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事物,它既可以是生活工具,也可以是精神粮食,更是社交钥匙和科技发展的要素,怎么突然一下子成了一种商品了?
其实,“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已经不是新词了。2016年,共享经济盛行,嵇晓华将此风与人们对知识的需要结合,创办了一个语音付费平台——分答,从此“知识付费”这一概念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知识付费”并不是单纯地把知识当做赚取利益的商品,而是把知识传递给有需要的人并且获取一定的报酬。也许两者听起来无甚区别,但其实它们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毕竟获益主体不同。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部分产业都进入了一种快餐化状态,真的会有人为一个小知识买账吗?
如今,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向也有所改变,从以前的生活资料消费转向了享受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整体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让人们开始重视知识,从前的“知识无用论”如今已成笑话。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人们似乎有了为知识买单的趋势。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于是“知识付费”应运而生。有了市场需求也跟着多了起来。一来一去,人们的标准就开始变高,一些低端知识已经无法让人买单,于是知识提供者也在不断提升素质。渐渐地,“知识付费”发展趋向成熟,也愈发壮大。这是快餐化产业纵横的年代中的一朵奇葩,它成功地将人们多种需要结合在一起,从淤泥中高高挺立。
如果我们细究的话,“知识付费”真的不是什么新事物了。从前孔子教书育人都要收腊肉,只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我们似乎习惯了什么都免费,我们有了免费的Apps,有了免费的音乐,有了免费的电视剧,有了免费的电影,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切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索取。这股免费潮对用户们、消费者们固然是好事,但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贫乏”的潮流。知识本来就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即使它不是商品但是它有商品的基本属性,所以“知识付费”的兴起其实是一个必然结果。
但是在这股热潮中也体现了不少问题,例如网红明星的介入。在“知识付费”刚兴起时,不少明星就已经敏感地感知到这一产业的未来并且加入其中,明星背后的粉丝自然也会浩然跟随。从这一层面来看,我们不禁会想:“这到底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在玩粉丝效应赚取短期暴利。”众所周知明星的到来往往是如飓风雷霆,声势之浩大不言而喻,因此在这些知识付费平台上很多领域的专业答主会被新入驻的明星踩落谷底,一层一层地覆盖,这就导致了整个系统运作的不平衡,重心会不可控地向明星方向迁移,这就失去了“知识付费”的意义。
同一个问题,将视角切到明星身上,仍然是一个烦恼。不少明星入驻知识付费平台其实都是为了运营核心粉丝。但随着粉丝人数的上升,明星们便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心思与精力,于是他们的工作重心就会悄无声息地偏移,到了一个既不是主业也不是副业的“灰色地带”,导致两头顾不好。为了不影响到长远发展,他们就会选择放弃其一,放弃哪个显而易见。不难发现,退出“知识付费”这一领域的大多都是影响力十分大的“大V”,他们既不想影响主业,也不愿滥竽充数,便退出了。
那为什么当初他们要入驻呢?“知识付费”这一产业其实就像看电影,先买票再享受,如何让大家买票呢,这里“大V”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了,在这个领域还不成熟的时候人们大多都是奔着人去的。当买票的人多了,“大V”们“出电影”的速度跟不上了又不想“拍烂片”,就退出了。
结合以上同一问题的两个视角,不难发现“知识付费”与粉丝经济其实是一种互依互存同时却又互不相容的关系,这看似很矛盾,也确实很矛盾。这一特殊属性使得这一产业它无法长时间地留住过多用户,这注定是一个新旧血液新陈代谢迅速的行业。它既需要明星来带动发展,又不得不担忧明星到来导致的热点错位。每个明星的到来都代表着一次新旧血液交换,留下来并始终坚守的,终究还是少数。
“知识付费”在给我们带来便利与知识的同时,也为市场带来不少挑战与困难。如何找到粉丝经济与知识经济之间的平衡点,是一道难关也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关。在这个市场、粉丝与明星构成的非等边铁三角中,重心是市场必须找到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