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恰德威克 研究员、作家、评论家、演说家、
法国里昂商业学院工商管理博士DBA导师
今年早些时候,我首次造访中国。那时,初冬的微寒已经有些刺骨。我漫步在紫禁城中, 雪花真真切切地从天而降。
即使时过境迁,我依旧无法忘记当时体会到的寒冷。当然,也会常常回忆起期间的点点温暖。在北京四处游览的日子,只要一回到三里屯独具一格、优雅温馨的酒店,我就自觉身心愉悦。那个像家一样的地方,亲切且充满吸引力。
每每入夜,安坐在工人体育馆附近的酒吧,心头便会泛起阵阵暖意。我和以前的中国学生,还有最初在英国认识的朋友们,一起共叙离情。也会遇到一些素昧平生的人。他们谈论着自己的家庭、故乡、钟爱的美食和希望我去一睹风采的地方。
总之,我的第一次中国行棒极了。一切都是我期待的样子:新风景、新声音、新食物、新朋友。当然,中国没有让我失望。我的朋友们盛情款待了我。他们永远都是那么聪慧、体贴、充满探索欲,而且又能自始至终保持友好,慷慨,尤其是令我感到亲切温暖。
此时,身在巴黎,空气中寒意切切,我不禁又忆起中国之行。空气冰凉而又潮湿,风起不止。但是我却能感受到来自遥远中国的温暖,尤其是我收到了小荷的问候。出访北京时的激动和兴奋再次回归心头。
一直以来,小荷的文风和优雅有目共睹。随着新书《伦敦爱丽丝酒店的最后一夜》出版,她的创作再攀高峰。作为一部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小荷竭尽所能有技巧性地讲述着人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这本书承载了她探求世界获得的智慧和阅历,故事亲切、有诱惑力。对此,我并不觉得奇怪。毕竟,小荷绝对有能力,以文字来吸引,诱惑,并引人入胜境。
当代文学有时会倾向于弱化或掩盖作者的个人经历。也就是说,一本小说,最好不要展现出任何作者的个人经历或观点。这也是读者所期待的。而且,从另一极端来说,自传也许会过于狭义或映射作者本人。但是小荷的作品仍能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由此来看,她和她的书是美好的例外。
她和其他中国人一样友好且温暖,喜欢讲述并分享对世界的见闻观点。就像我第一次去北京体会到的那样。这部新书邀我再度身临其境,感受中国的特别之处。当然,小荷也是特别的。她天资聪慧,对世界有着敏锐的感知力。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中国,还有我们对酒店的格外看重。而且,伦敦也是我们之间的维系。一如北京让我欣喜若狂,英国的首都也让小荷心驰神往,并促成其创作的提升一样。这一点,我之前也强调过。
中国的优点和微妙让英国人了解并喜欢;同样逻辑,这个中国女人理解并喜欢英国。如我所述,小荷的文章恰如其人,与众不同。在这冰冷的世界里,她的文字是温暖的源泉;当很多人都变得躁动,失去理解,她让我们相信希望不灭;在俗世的埃尘里中,她告诉我们奇迹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