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学习‖了解韵和平仄

古人云:“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所谓的“吟”就相当于今天的朗诵。古人的“吟”其实好多时候是用来唱的。就像今天的《经典永流传》这个节目,把诗词谱上曲,然后把它唱不来或者演奏出来。


所以说诗词与声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那么诗词的格律是什么呢?


其实主要就是声律,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


所谓“韵”的基本定义是,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放缀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谐、顺口、流畅的朗诵效果,这就构成了“韵”。


换句话说,“韵”即是“同一收音”称之为韵。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ong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

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粗浅地理解,“韵”就是一系列韵母相同的字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


那么什么是平仄?


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其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待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


诗词格律归根结底就是韵和平仄的运用。韵大家都好理解,也好学习,写诗词时估计也能凑一下。但平仄感觉有点难,格式也多,要想掌握好,真的下大功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