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把狠话说在前面,这样当问题产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怪罪那个不听话的人。或者证明你看我早就跟你说了。我才是那个权威,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父母的语言》讲到父母需要学会好好说话。我们自己的父母那一辈在我童年时极少好好说话。似乎我们那代人都不怎么听话。如果不是用狠话,我们应该是听不进去的,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从来都没有教我们好好讲过话?
我所在的家庭,每天都充斥着大喊大叫,哭嚎,咒骂,怨声载道。我自然习得并践行。要改变自己有多难,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懂,能看见自己,能理解自己,能明白自己有其他可选项,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做出不伤害别人的选择,并有分寸的执行,都是一个漫长地修为过程。成年人,也不是都有分寸。
放眼到生命到尽头,再倒退到现在。我们所烦恼的一切,所放的狠话,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呢?选择狠话在前,让敬畏收敛心性?还是狠话在前,让勇气在恐吓下缩回到规矩层面,如何让分寸感测量左右?是担心失败还是恐惧成功?
有时候我们的狠话,像恶魔的诅咒,真的会兑现。“你爬那么高等下会摔死的。”我的表哥真的从工地的脚手架上摔下来,从此天各一方。“野生蘑菇别乱摘,吃了会中毒的。”可能某次识别不清,也真的中毒了,舌头发麻,感觉想吐。“你这样的人,以后会没有朋友的。”我讨好,归顺,从此担心无法维系好友情,变得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做不了自己,也累了自己,朋友也难交出真心。
除了来自父母的狠话,在我们儿时伴随我们成长,慢慢也内化成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狠话。“快去买了,再不去买,别人把东西卖完了!”“赶快下手了,错过就没有了。”于是,买买买,或许这样,才可以让父母,一直陪伴我们。病态的消费,产生了,一天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包裹,拉着推车来取件。放不下任何一个购买的机会,觉得什么都应该收入囊中。“离小明远一点,你看不到他流着鼻涕吗?他有病毒的!”此刻的我们渴望与人链接,需要人际关系的滋养,也颤颤危危,又充满防备。虚弱的主体自信心,无法应对外界的侵入,无法自体独立。当我们被委以重任时,不断退缩,无法承接更大的挑战。是否也与父母的狠话,自己的狠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不动,恶意预言就不会兑现。于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产生了。
不断地反思自己,将狠话可能产生的后果在行动前排除干净。这是不是也是我们保护好自己的一种方式?!矛盾又理所应当真的会让自己举步维艰。
“我一定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