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习俗,我来说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立秋之后的一些具有区域性的传统习俗,养生之道,是深受百姓青睐的。而且温和滋润,并世代相传。
先说,“贴秋膘”。我们熟悉的习俗贴秋膘,是顺应自然规律而延习的,符合人的身心健康,有理有据,更有科学依据。经过一个夏季的热烈和酷暑,万物蓬勃释放,花枝招展,继而硕果飘香,颗粒归仓。因此,能量消耗殆尽。此时,气候自然转换,进入消暑降温模式。立秋后,人体适度收敛起来。由少到多,吃些补血、补气、养血的食物。
例如,初秋吃这几样食物,对于缓式慢调有好处。吃鸡蛋,不仅立秋这一天要吃,实际上每天吃才健康。鸡蛋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佳肴,它能够兴平补气,补虚安神,调理养心。
吃鸡蛋,不伤脾胃,婴儿、孕妇、老人均可食用;吃莲藕,开胃清热,润燥止咳,清心安神;吃葡萄,益气补血,生津只可健脾利尿。这是基本的符合初秋气候的䃼品。
再说,啃秋习俗。啃秋又叫咬秋。说到啃秋,想起我们小时候席地而坐的热闹和随性自然的真诚。立秋这天,全家人会在门前的自留地里采摘。掰玉米棒子、摘香瓜、摘南瓜、摘西瓜、刨土豆……
大铁锅里,玉米垫底,南瓜和土豆居上,盖紧锅盖,又煮又蒸。食材的味道与色香混合,对于嗅觉、味觉、视觉、感觉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们抱着金黄的玉米棒子啃,抱着白生生的土豆啃,抱着翠绿的香瓜啃,抱着红瓤黑籽儿的西瓜啃。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生动的劳动场景,有对成熟的敬意,有热气蒸腾的食物的味道。有热闹,有温情,有仪式感,其乐融融。
啃秋的习俗,最接地气。家家户户抒发的是一种情怀,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应候,对土地、对植物、对食材的感知感恩。实际上,辛勤了一年的人们,想要在收成的季节里,表达一种丰收的喜悦,一种激荡的情感体验。
其次说,秋社。秋社,原是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起始于汉代。秋季收获完毕,五谷归仓之后,不论官府,不论广大的民间,都在此刻聚会,以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祭神答谢。
立秋了,我列一份秋季养生食谱,供大家参考。
1〉吃豆。绿豆、红豆、黑豆,混合熬煮成三豆汤。三样食材好备,饪简单,但效果非常好,利湿养生,清热解毒。
2〉吃苦。苦瓜、苦荞、苦杏仁,苦菜。
说到苦菜,民间食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北方地区,有吃苦菜的优良传统。凉拌苦菜可平日里拌饭吃,可招待贵客吃,可下酒吃,更是解酒护肝的最佳小菜。
苦菜,野生菊科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兼备。它主要有抗菌解热,消炎杀菌,明目清肝的作用。苦菜的保健原理,源于它的植物精华萃取。含有钙、磷、锌、锰等微量元素,苦菜的嫩叶含丰富的氨基酸,对三高,血糖、血脂、血压,糖尿病,尤其对人体内抗体的合成起促进作用,可提高肌体免疫力。开紫色花的树容苦菜可治愈年轻人脸上的痘痘。因此,对人体更有益,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舒肝利胆。或许,有人质疑,不仿趁着初秋时节,去野外挖些苦菜,做储备。如果能够在冬季里吃上凉拌苦菜,那是一种的福气。有的人不信,但我信。
3〉吃肉。由于夏天燥热,胃口差。而秋风起,胃口大开,是炖肉,红焖肉,炖鸡、炖鸭、炖红烧鱼,以及肉馅饺子的最佳选择期,但应循序渐进,无需大补,无需太补。
立秋后,万物开始收敛了。我家院子里靠墙站着的天仁菊,收藏起那场繁华落尽的花事,渐渐的不再挺拔。圆圆的,毛耸耸的果实,缀满枝头,深深的弯下了腰。微风拂来,圆圆的果实触摸着地面,像是在叩首,回归到最初的情意。
所以,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于萧索成熟。由夏季的多雨湿热,热闹非凡,过渡到秋季少雨干燥的气候。阴阳之气开始渐渐的转变,阳气减退,阴气渐生。草木的叶子从绿色,慢慢变黄,开始飘落。
顺应那句话:“秋者阴气私下,故万物收”。
秋天是收纳与收藏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如同人到中年之后,有着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之后的沉淀。
奈何岁月在我们眼中,从容自如,淡莫如水。而我们依然心生欢喜,欢喜自然的更替,欢喜节气的轮回,欢喜人与自然之间脉轮的顺应与相合。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