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这话众所周知,村上春树说的,你要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许xxx不许xxx,也不准xxx。
我高一的时候看见这话,把它抄了下来,无法理解。并时不时地冒在脑海里,不敢去问。
现在细细想来,觉得这话让我感到一股凛冽的感觉,有点悲伤,有点残酷,还想抽泣。有几个片段想要记下来。
*
去年年底,因为家里有事,朋友水宝从学校回了一趟家,回家前几天她和我聊过很多,我们打了很久的电话,我让她别带太多行李回去,重。
回到家第二天很早她给我打了一个电话,那时我正在网吧通宵了一晚写推文,顶着乱蓬蓬的头发满脸的油跑到厕所和她聊天,她说她就回来了,我还是那句,东西多吗?有人送你去火车站吗?自己注意安全啊....
要长大了,她小声说句。透露着难过的语气。那时候我已经走出网吧准备回校了,可能是冬天的原因,早上的风有点冷,我呵了一口气,瑟瑟发抖,悄悄哭了一会。我一直都很心疼小个的她,提着大小行李力气根本不够用,大概家里人的不够关心,她像个大人一样去做任何事,无论去哪家人都不主动接送,她已习以为常。她一直都是大人的模样。
突然的哭不是真的要长大了,而我一直都是个大人啊,长大个鬼啊。
为什么要说长大?我会因此这个难过,为什么我一直都当个大人,心里的那份童稚就没存在过,我也一直都很懂自己内心的那个自己,我想要和一个正常人那样前行,生活也不允许我踌躇不前,不会让我停留在原地,这个世界也是。我想找回那个未知的自己。
就如“没有人愿意被压迫跟妥协的,可是一旦能清醒地对自己达成认知,不仅仅清楚自己可以努力得到什么,更能自己无法得到什么。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全力以赴,仅此而已,以及无能为力的三大部分,于是你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作家达达令说的。是,我认识到自己就是那个大人,本应该没什么好伤心的,哪怕和家人寒暑假的分别都不应该哭,可我却常常在上车后自己面着窗外稀里哗啦的一直哭到学校。
我不知道怎么和自己妥协,长大了?又不是生死离别,而我还是这个大人的角色。到现在分别已经不痒不痛了,却还是那个从前的我,一样拥有感情,只是现在我开始找回本来的我。
*
最近听薛之谦的那首《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放一次就哭一场,习惯半夜循环,明明是一首歌而已,却听得难受,可又喜欢。“我听见了你的声音,也藏着颗不敢见的心”“我躲进挑剔的人群,夜一深就找那颗星星”我一边在告别那个我,一边靠近更真实的我。有两个自己,一个在白天,一个在夜晚,只有在晚上,才能看到最真实那个自己。在一个城市里流动着,躲藏着,一边接纳和流出,一边腾出空间看到那个想要的自己。
人呐,感性又理性。
*
水宝旅行去了,就在学校附近的城市,这是她第一次外出旅行,特别兴奋才是。
可是她昨晚突然告诉我,她开心不起来,说不上为什么,就是没有期待感,没有想象中那样开心。
估计是大姨妈,心烦意乱很正常。可我还是认真想了想,我也没去旅行过,没法体会她说的去了不期待。可我最近有在筹划一场旅行,刚开始也是兴致勃勃,到现在想起来也不咸不淡,没有期待没有渴望,但我依然想去,我承认这是个冲动的计划,我却当它是我人生的一次修行。
我说啊,现在不期待很正常,因为你还没去,到你去实行了或许不一样呢,虽然两三天,只要那几天感觉开心就可以。
嗯,我也没法预测我去旅行会不会开心,又或许在那几天待着就突然阔朗了。一万种可能。生活就是需要这样一步一步进行的,我们没法把握每个阶段我们必须要去做什么呢。
*
我也没去过几个地城市,可是我却会依恋我自己所居的地方。虽向往外界,但心都是属于我的小地方,用达令的一句话可以很好阐释:因为于我而言,得以安放心灵休憩,唯独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里的一个房间,那狭窄的一片天地。
那才是家。
也是归属感。我从来没背叛过我的家乡,那是养育我的地方,可却并不是让我安放的地方。
每当去学校,水宝常说,我没抢到回肇庆的票怎么办?回不了肇庆了...多好的感觉啊,是回,而不是去。前几天跟随父母来了海南,这是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隔壁阿姨见到了我说,啊玲回来了呀...是啊回来了。
从小学就开始住宿到高中的我,无论我外出哪里不用多久我都特别怀念自己的住所,小学到高中想的都是学校,我几乎生活中用到的东西都在学校里了,只有回到学校都特别有安全感,连踩着那片地都显得温柔。
包括现在大学了,在寒假前找了所出租屋租了下来,很多人都不明白我才大一为什么要自己租房住,同时,在所有人看来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罢了。但于我而言,那是心灵安放的地方是属于我的空间,那里会收集我所有的哭笑声。
那才是家。
接纳了一些城市,我也融入其中。
我一直都在寻找那个自己,但不会长大了,于此,我会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今天抄了几句喜爱的话,来源达达令的文章。
①“虽然压力依旧在,可却是那种自己有所期待,愿意迎接,并且得意收货果实的压力”
②“你是物是人非里,唯一的自己”
③“或许我是幸运的,我比大部分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呈现,什么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