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拆书
人们常说: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些道理怎么才能为我们所用呢?
“拆书”是把书中知识转化为自我能力的RIA三个环节:
R=Read,阅读原文片段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话)重述
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
其中Appropriation又分为两个步骤: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其实这个过程也就是将书中的内容与我们自身建立联系,并能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和行动所用。
回顾拆书
第一个片段
寻找和认可自己的优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和别人聊,看看别人眼里的自己有什么优势;另一种是和牛人聊他们的成功经历,除了机遇,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如何处理纠结的,和你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在人生拐角处》P6
桃子老师让大家拿出便签,写下自己的几个优势。
大家立刻埋头写起来,一时间,全场弥漫着一股自恋的气息……
接下来,大家互相分享着自己的优势,将这种自恋的气息推升到了顶点…
接下来是模拟牛人与小白的对话模式。
承蒙大家的错爱,我扮演了“牛人”的角色,接受了组员的浪潮式提问•∀•
很讶异地发现,原来大家会对别人的故事充满好奇,而我也竟然很乐意地去和大家分享我的历程。(讲真,我其实是个高冷的女子)
不过,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你是小白,你会怎么向牛人提问,让他的回答能给自己带来启发?
这话稍微有点绕。我觉得,这个过程和拆书的过程也是异曲同工,关键点在于建立联系。
拆书,要建立书中内容与自己的联系;
向牛人提问,要建立牛人经历与自己的联系。
举个简单的栗子,看看提问方式的改变:
方式一 我不太善于表达,您有什么建议吗?
方式二 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然后不好意思去表达,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是怎么突破的呢?
提问也是门艺术哦<(▰˘◡˘▰)>
第二个片段
不可能,不确定,不容易,是理想的三个杀手。
——《在人生拐角处》P78
桃子老师让大家拿出便签,写下自己的理想。此时的,或已经死去的。
理想这个词,似乎总是和美好和遥远捆绑出现。
如何让美好的理想不那么遥远呢?
只需要问问,你离你的理想缺少什么?又怎么得到?
联系我们之前提到的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的两个阶段。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此时,在便签上写下自己的理想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在另一张便签上,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周内,你能为自己的理想做什么?
一周或许不能真正实现什么,但许多个一周,可能会带来令现在的你都吃惊的巨大惊喜。
最近在看《把时间当做朋友》,深刻地感受到,因为一些小习惯,有些人看起来与我们也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却能在我们还碌碌无为的年纪,就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还有个更直观的例子,拿铁效应。这是源自一对美国夫妇的故事。他们常年积累下来的习惯就是每天都要喝一杯拿铁,有人为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把这些花销以现金存下来,十年下来他们可以购买一辆豪车。这就是时间的魔力。
总结
拆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书里寻找自己答案的过程。也许,书里的某些观点你并不认同,其内容和表达你也有更好的补充,但这也并不妨碍它们能为我们所用。
就像是面对一个谆谆教诲的长辈,你心里有时会嘀咕着“老爷子,您那一套都过时了”,但不可否认,你可以从他的言谈里听到一些经验,或引发一些思考;即使你觉得他说得毫无道理,你也该想想,那如果是你,又会怎么表达?
在提问中思考,在思考后行动,愿大家都能拆出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