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晨上班刷卡进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小男孩,四五年级样子,前边姑娘刷卡进去,他打算尾随,但没有成功。
见四下没人,在闸门口转着,仿佛要从书包里拿卡,但只是转着,却又没有实际行动,进来几个人,他又转到他们身后…
后来,我下了电梯,不知道他怎样进的地铁。但心里却一阵酸楚: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
有人说:他是不是忘带卡了。倘若真的如此,我想一般的孩子肯定会跑回家或者给父母打电话,定然做不到如此这般淡定自若的尾随。
他仅仅四五年级样子,顶多五六年级,看着好令人惋惜。朋友说:如此小的年纪就如此格局,我们又怎敢奢望他长大后,能有大的格局?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走着走着,慢慢有了色彩,这个色彩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必然是来自于父母和家庭的言传身教。
我想,当男孩告诉他的妈妈,我今天逃票成功的时候,妈妈必然不是一顿棒喝,必然不是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可能还会夸奖他两句,可能自己日常也是如此,能逃票就逃票,耳濡目染中,儿子也学会了。
省了几元钱,这个家庭不会由此而变的富有,但孩子关于规则、关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认知却陷入了迷途。
这样的小节可大可小,小了就是未来社会上多一个吝啬、斤斤计较的人,大了可能就是不遵守规则、践踏规则,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
教育永远都是一个大课题,不要认为一些事情很小,一些行为很微不足道。为人父母其实就是一把标尺,孩子最擅长的也就是依着葫芦画瓢。你是怎样的、你的价值观如何,最直接的承接者就是孩子,耳濡目染中是另一个你。
2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听人描述的一幕尴尬的电梯场景。
朋友告诉我,那天单位里许多人一起吃完午饭,坐电梯下楼。
另一个部门领导和她的儿子也在电梯里,大家就和他开玩笑:听说今天晚上你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Party?
男孩儿很开心,就和大家互动了起来。有人说:蛋糕要少吃,都是奶油,不健康…
男孩儿撇撇嘴:才不呢,人家的,我当然要多吃,要不多么吃亏…。
瞬间,电梯里空气凝固住了,所有人都不在说话,再看那个领导,尴尬的,就差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倘若不是父母日常的教育如此,上小学的孩子,又怎么会有这样的说辞呢?倘若父母不是那种多吃多占、日常爱占点小便宜的人,孩子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思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示范效果最显著的老师。父母所看重的,往往会成为孩子的奋斗目标;父母所持有的,往往会最直接的传递给孩子。
倘若,我们读着课本的时候告诉孩子,人要善良、大度、助人为乐…,实际行动中却总是骂骂咧咧,说那个人虚伪,占其他人点小便宜…,久而久之,孩子的世界观必然会颠倒,价值观也会变模糊,最终他们选择的不会是你的说教,只会是你的行为。
许多人每天都在喊教育,都在为孩子的学习发愁,其实最为重要的、成效最为持久的就是品格教育和人性教育,而这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别的,只能是为人父母的言传身教。
3
两个孩子,都是很会为父母节省的孩子,一个每次能省几元钱,一个吃个肚圆,把送去的礼物算是吃回来了。稍明事理的人都知道,如此行为必然是不好的、不对的。可这样的行为能怪他们吗?是他们的错吗?
追根溯源,错只错在,为人父母者,一点一滴中、耳濡目染中,将自己的价值观、小格局传递给了他们。
他们本是一张白纸,他们本可以与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先天环境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多的努力、更深的自我认知,才能够将原生家庭烙印在身上的一些习性改变,实现自我人格的全面发展。
为人父母者,也许真的该深思一下,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你又是怎样的人?言行不一,带给孩子的将会是怎样的影响?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带着孩子上着高级补习班,学着音乐美术形体课…,自己嘴里却经常是市井脏话、每天只知道追追剧发发呆,毫无生活的情趣。
他们将自己对金钱的渴望,对世事的不满,不加拣则的告诉孩子,美其名曰:爸妈也不容易。可是,他们却不曾想过,这对孩子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世界将会形成怎样的看法?
教育真的很不容易,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祖国花朵实属难得。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父母都是在慢慢的摸索和实践中,不断打磨,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一对拥有着健全人格、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父母,在言传身教中,塑造的必然是一个健康美好的孩子。
许多品性的形成,不是教育出来的,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因为你是,所以他是,因为环境是,所以被渲染。
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长成参天大树,但至少他们应该是坦荡的、有格局的,而这取决于你——爸爸和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