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非诗的界限在哪里?说实在的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且带了几分悖论性质的话题,按传统诗歌观念上去理解,诗歌必然就是抒情、言志等并带了一定感化人的这么一种表现形式或色彩在里面,从这个纬度上谈古人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就认为诗歌必然有着一定的实用性并兼陶冶性情的这么一种功能,如果这里的诗歌单指向古典诗歌,它还有着一套非常严格且成熟的内部机制,如形式,音韵等等,当然,上边所说的这些也可以默认为是为它的一种美学追求,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而且这是一套几千年来约定成俗的诗学理论,几乎成了所有人心中判定诗歌的一种标准,所以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提起诗歌第一印象就是“抒情”“言志”等,当然,在这里我们不得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传统诗歌所处的那个时代,为什么上边这种诗歌认知长期会盘踞在我们心里甚至到现在我们在谈标准时还是为以它为参考?因为古代生产力落后,相对于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那时的生活普遍变化都不是很大的,所以写作者们在诗歌形式的变革上就不是很明显,尤其在诗歌的审美上,他们尊训传统的诗歌观念,这个不仅仅是东方,在古代,世界各地方大多如此,特定的生产力所决定。当然,这样也未必全是坏事,因为时间的相对的缓慢,更有利于诗人们去打磨一首诗,更好的去把一种观念变成一种诗歌写作传统,有好有坏,就看我们从哪方面去看待了。然而到了现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加速时代,诗人们急于突破以往的诗歌理念,认知,各种写法,思潮层出不穷,导致流动性太强很多流派没写下经典之作就散场了,且此时诗歌也不再尊训某一种写法,而是异彩纷呈,这就更加难以定义诗与非诗的界限了。上边我对于诗歌一个客观的历史表述,接下来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回到诗与非诗这个观点。按我个人来看,诗与非诗是无法定义的包括古典诗人,我们对于古典诗歌的认知只不过是一种经验的幻想,而现代诗就更不用说,随着人们的认知,经验,情感,体验等等的不断丰富,心理世界也变的越来越丰富,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正在渗透心理学,哲学等等,也就是它的涵盖性越来越丰富,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体感体验,而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的情感,心智世界,而且随着这种融合性的加强人们尤其诗人对于诗歌的审美也在发生着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就是“审美”,而现代诗歌不仅仅局限在审美上,还出现了“审丑”,也就是波德莱尔提出的化腐朽为神奇的诗歌观念,因此也可以说波德莱尔在诗歌美学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诗人,不言而喻,任何一个重要的诗人他都代表着一种新的或者说属于自己又成体型的审美方式,这也是诗歌进步的一大表现方式,因此说你还是很难界定诗与非诗,换句话说两者是非常模糊的,都只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存在状态。
谈话录(五十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主讲/ 边义老师 古诗词名词解释集锦(一) 【诗言志】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一种理解。最早大约记载于《尚书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