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常会寻找一些方法,以期达到少付出多得到的效果。那时候,我经常认为孩子是抱着一种偷奸取巧的心态,虽然没有刻意阻止,但也并未给与鼓励。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一棍子打死,强加给她我的那种“做个笨人”的理念。我从小就被训导,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做事情,那种老是琢磨着少付出的人是不踏实的。譬如学习,总是要一个字写十遍二十遍、一段话反反复复背十几遍,这样才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看了《有效学习》这本书以后,我才深刻领会到,何以我刻苦勤奋却总考不过那些貌似吃喝玩儿乐的人。也深感庆幸,没有粗暴的打压孩子的这种寻找方法的个性。我以为真的不是我以为,有时候,我们需要从孩子身上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有效学习》是美国智库高级研究员乌尔里希.伯泽尔结合自身成长写就的一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他从自己幼时学习困难的经历谈起,那时候几乎所有的老师包括心理测评的专家都对他的未来不报信心,一直到后来他很幸运的获得几个老师学习方法的传授,进而产生了关于学习方法的兴趣,这种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兴趣,往往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而他持之不懈的兴趣方面的钻研,不光是他自己受益,那些苦苦希望提升学习效率的人,在阅读书籍之后同样受益匪浅。
我第一次对于这种非虚构类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几乎仅用了2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该书,以往只有故事性特别强的书才会如此吸引我。一边阅读,我的大脑一边在努力摘捡可以为我所用的内容。那些引起我强烈共鸣的观点,往往是解开了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结。
比如作者讲到,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当你觉得所学的内容很有价值和意义,你才会持之不懈的去学习。孜孜不倦的学习的过程本身,之所以带个人兴奋,就是因为在所学的内容上具备各种各样的意义,这是一个获得的过程,或者打开看世界的窗户;或者能够学以致用服务大众;或者提升个人美感怡情养性。他们都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还有他讲到要设立目标。并且细化到怎样设立目标,这种具体的指导实操性很强,对于一个总是定制远期宏观大目标的人非常有帮助。我常常设定一个大目标,就是好好学习,结果常常虎头蛇尾。而只有定下具体的时间、数量、包括频率等,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大目标。
同时他谈到了有效学习需具备基础技巧和专业技能,这一点对于我的启发是很大的。就像盖房子,无论你要盖什么样的房子,地基总是要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和作者特别有共识的地方就是关于情绪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作者说学习活动是一种深层的情绪活动,我们必须获得内心的宁静,才能够吸收学习内容的要领。许多人正是因为心绪纷乱,才无法思考、不能提炼,根本达不到再加工、储存信息的目的。所以在整本论著中,不断的出现心理学家的名字和他们各自的理论。学习本就是一个认知过程,而认知永远无法离开心理。
书的后面,作者渐渐演进到融会贯通、温故知新方面,其实讲的都是一个知识内化的问题,无论学了什么,重要的不是你背会了多少书中的重点和句子,也不是你画了多少重点,而是你通过学习把所学内容融汇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中,然后触类旁通,总结出一个自己的体系和模式。就如看过一本书,你梳理出作者的思想脉络,然后嫁接到你自己的脉络中,出来一个新的脉络,才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
提高效率并非偷奸取巧,他只是让你找对方法,并不意味着尽可能少的付出,仍然需要你努力和刻苦,只不过是你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流程。
记住,笨办法并不是值得鼓励的,所有的事情总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关键是你有没有陷入到来自他人的所谓的经验中,也许你可以另辟蹊径,比别人更快的到达目的地。
如果可以,你也可以阅读《有效学习》这本书,也许你会说,NO,你说的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