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而谈的“爱自己”和“做自己”,我们应该听过不少吧。
关于坚持自我的话题,我之前写的文章中虽有粗略提及,却未有就此加以延伸,倒是显得空泛了。
类似的“鸡汤文”有很多,我自己也是时有出现只考虑输出大道理,而疏忽了它们具体可行性和实践性的情况。
早几年,在接触毛姆的书时,偶然为这样一句话深深吸引:
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那么,如何才能称之为爱自己呢?
爱自己有多种模样和方式。但本质上多是下面提到的心理状态:
感知重视我们内心的需求,正视我们内在的感受,且接纳我们自身的不足。
而对于外在表现,我们需寻找自身舒适状态与环境因素的近平衡,继而表达输出于自己的行动或言语。
很少爱自己的人,或许会渴望通过别人的优点和爱,弥补自己的不足以及由此获得价值感;而另一过度的极端,口无遮拦且我行我素,又会变成自私或自恋型人格。
所谓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我们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内心需求予以平衡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自己的意愿,好好爱自己并不是要成为多么优秀,多么完美的人。
而是无论是追逐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寻求无为的随心状态,我们都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且接纳自己的失败和错误。
以前,做很多事时,我常会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实际上,这是我内心的不安定感以及寻求被看见被重视的心理需求所为。
在我察觉,由此困扰了一段时间后,我主动与我的家人开始了交流讨论。我通过回忆分享了童年或许渴望被认可的经历,大概分析了自己内在需求的成因。
再而,直视和接受了自己的此般状态,虽然我现在还未到达完全不在乎的状态,但我确乎在慢慢地改变和接纳自己。
例如,当我困扰自己的言语表达会是不恰当的观点时,正视自己的感受后,我会思考告诉自己:
观点本就是主观性偏强的表达,在不违背道德情理之中,并没有对错之分。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我们的观点输出也给其中多添了一分色彩。
当我担心自己的真实言语会让旁人不喜欢时,我开始了这样的思考:
真实表达的此刻是真我的表现,也是我真正舒适的状态。
若我过于考虑,用假我输出表达,即便得到了喜爱,我也不会真正认可自己,因为得到认可的是假我的表达。
(不过还得说明的是:完全的真我在大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行的。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意愿做到真我,不曾经历他人的生活,我们无从评判别人的选择。)
当我担忧我与他人的关系会变得淡漠时,我这样思考:
一段关系是相互的,语言和行动的输出也是两个人或多个人的相互作用,我无需放大自己一个人的作用。
其中很多很多人于我而言,真的只是人生的过客。我得以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自己真正在乎的人为考虑,以自己觉得值得的事情为考虑。
其他,真的没关系,也不重要。
总结而言,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也接纳着自己的不完美。
有时翻到以前的记录,或者以前对别人说过的话,我常常会惊讶:
哎呦,好傻的感觉呀。
咦?我以前怎么会这么说话呢!
惊讶之余,我看到了自己的一直改变。往昔虽存在却是风,那我,就且期待自己未来更多的变化吧。
可能有人会问:如此爱自己,能好好给予爱去爱别人吗?
这就要来解读一下另一常听闻的句子啦,“只有先好好爱自己,我们才有能力去真正地爱别人。”
当我们注重自己的感受,且尊重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也会收获更多的能量。
做公益活动,主动地给予关心的我们,一般而言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额外给予的不求回报的爱。
而爱还包括了抛离理想化,欣赏他人的优点,也理性地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这也需要有自身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自身对自我不足的接纳和包容。
美国作家琼·狄迪恩写过这样一段话:
意识到自我的内在价值,就有可能拥有一切:能够辨别是非,敢爱,也敢保持漠然。
认清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或许能使我们更加开阔温柔地接纳他人的不完美,而不是苛刻地要求别人。
从此刻开始,学习好好爱自己吧。
我知道的是,如果我想变成一个内心更稳定,且更自由开阔的人,探寻真我是我需要继续面对和经历的过程。
继而,我会愈加爱自己,也愈加有能量去爱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