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悬隔”

   

      “悬隔”(Suspension)在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和由其发展而来的完形治疗(Gestalt Therapy)中是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将那些未完成的事件,未满足的需求或未被充分体验的情感,暂时搁置或压抑到背景中去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过程。




    理解“悬隔”需要结合“未完成事件”的概念:

            1. 未完成事件

          指个体生命中那些没有获得充分体验、表达、解决或闭合的情境、关系、情感或需求。

          例如:一次被打断的重要谈话、未能表达的愤怒或爱意、一个未实现的愿望、一次未解决的冲突、一段未好好告别的丧失。

            这些事件在心理上形成了一个“图形”,它渴望得到关注和完成,从而可以退回到“背景”中。

            2.悬隔的过程

          当个体因为各种原因(如环境限制、社会规范、内在恐惧、认为需求不合理等)无法或不愿意在当下立即面对、体验或解决这个“未完成事件”时,就会启动“悬隔”的机制。

          个体通过压抑、否认、合理化、投射、内射等防御机制,将这个未完成的“图形”强行推入背景(悬置起来),试图将其忽略或忘记。

          表面上看,问题似乎消失了,个体暂时恢复了平静。

        3.悬隔的本质与问题

        并非真正的解决: 悬隔不等于解决或完成。被悬隔的事件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暂时搁置了。

          消耗能量:维持悬隔状态需要持续的心理能量。个体需要不断地“按住”那个想冒出来的未完成事件,这本身就是一种消耗。

        持续的影响力:被悬隔的未完成事件像一个“背景噪音”或“磁铁”,持续地、潜在地影响着个体的感知、情绪和行为。

          阻碍当下接触:悬隔占据了心理空间和能量,使得个体无法完全地、自由地与当下的环境和体验进行充分的“接触”(Contact),无法清晰地感知当下的需求并做出灵活的反应。

          导致“强迫性重复”:未完成事件会寻求完成。个体可能会在无意识中,通过重复相似的模式、情境或人际关系(例如,总是陷入同一种冲突、总是被同一类型的人吸引/激怒),试图去“完成”那个被悬隔的事件。

          产生症状:长期的、大量的悬隔是许多心理困扰和症状(如焦虑、抑郁、莫名的愤怒、躯体化症状、关系困难、缺乏活力)的根源。被压抑的能量和情感最终会以扭曲或破坏性的方式寻求表达。

        4.完形治疗的目标:解除悬隔

            完形治疗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帮助个体觉察到那些被悬隔的未完成事件,并将其带回当下的觉察场(使之重新成为清晰的“图形”),然后在安全、支持的治疗环境中,通过实验、表达、对话、体验等方式,去接触、体验并最终完成(或重新组织、整合) 这些事件。

        接触:鼓励个体在当下安全的环境中,重新接触(感受、表达、探索)那些被悬隔的情感、需求和冲突。

        觉察:提升对悬隔模式本身的觉察,理解自己是如何以及为何悬隔了这些体验。

        闭合: 通过充分的体验和表达,让未完成事件达到某种形式的“闭合”(Closure)。闭合并不意味着问题一定被“解决”了,而是指个体能够接纳这个体验,将其整合到自我中,不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去悬隔它,从而释放能量用于当下的生活。

        常用的技术: 如“空椅技术”(与悬隔事件中的相关人物或自身的一部分对话)、角色扮演、身体觉察、关注当下的感受和需求等。




    在完形心理学和治疗中,“悬隔”是指个体将未完成的心理事件暂时搁置或压抑到背景中的防御性过程。虽然能带来暂时的平静,但它消耗能量,阻碍当下的充分体验和接触,并可能导致心理症状和强迫性重复。

        完形治疗致力于通过觉察和体验,解除悬隔,促进未完成事件的接触与闭合,从而恢复个体的活力和在当下自由选择的能力。

          悬隔就是把那些“心里没过去的事”强行压下去、假装看不见,但这种“压下去”本身很累,而且那些事会一直在暗地里捣乱。完形治疗就是帮你把那些事找出来,在安全的环境里好好面对、处理,然后真正放下。

            在日常人际交往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同意见的人事行为,可以善用悬隔心理,暂时搁置一边,不急于下结论,不急于发表意见,不急于证明自己,让子弹飞一会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