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是动画电影的盛世,已在国内正式上映的就有一百多部。但让我看完后感到意犹未尽不吐不快的,只有年头的《疯狂动物城》、年中的《大鱼海棠》和年尾的《你的名字》。
如果把电影比作一道菜,那么画面和特效是它的“色”,配音和配乐是它的“香”,情节和人物则是它的“味”。
所以《疯狂动物城》和《你的名字》堪称食神手笔,而《大鱼海棠》就缺了最重要的那点味道。
什么才是好电影?这个问题也许见仁见智。在我看来,一部好电影首先是一个好故事,认认真真讲故事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
别卖情怀,也别炒IP,只要能从故事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就是好电影。
《你的名字》已经充分证明,会讲故事的新海诚到底有多可怕。
反正我在走出电影院时,心里已经点了一万个赞。
重复的表扬不用再说,只想从讲故事的角度,聊一聊这部电影为何能够打动人心。
2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最近一百多年来,世界文化中的强势一方,是欧美。
然而有那么一群文化非强势地区的艺术家们,想方设法要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他们为今天的世界文化增添了多样性和奇妙感。
新海诚跟宫崎骏一样,把自己对大和文化的热爱融入动画电影中。这种融入不是借用某个名词,某个概念,而是理解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并将这种精神内涵跟现代文明联结起来。所以他们的作品,才会让人触摸到文化的厚度。
以文化动人,是这些电影艺术家的成功秘诀之一。
比如《你的名字》中的:
一、神道教
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相信万物有灵,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河土石中都有观念神(精灵)的存在。
神道教的核心仪式是祭祀,早期的祭坛设在森林中,以大树作为神体。所以宫崎骏的《龙猫》,新海诚的《你的名字》,都将大树作为沟通人间与灵界的神秘所在。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神道教开始修建固定的祭祀建筑,也就是分布在日本各地大大小小的神社。
神道教每年最重要的两个祭祀,是春季祈祷丰收的“祈年祭”和秋季感谢神赐的“秋尝季”。这两个祭祀都在夜间举行。
所以《你的名字》中,糸守镇的秋日祭典会选在十月的一个夜晚。
女主三叶作为乡间神社的巫女继承人,在敬神仪式上把自己咀嚼的米饭吐出来,利用唾液发酵来酿酒。在日本传统中,还真有这种怪异的酿酒方法,酿出来的酒就叫“口噛み酒”(口嚼酒)。
在影片中,人与人,土地与粮食,食物与身体,万物的魂灵都可联结。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结灵”,就像用古老工艺编成的红绳,跟随时间一起流动。
而那划过天际,时而交叉,时而缠绕,时而弯曲,时而分裂的彗星轨迹,不也是一条编绳、一种结灵么?彗星出现之际,也是奇迹上演之时,它改写了时空秩序,使三叶和泷在交错的梦境中结缘,却在陨石坠地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历经劫难之后,时光已逝,记忆已失,他们靠着潜意识里残存的一点意志,在东京某个神社的台阶上,终于走到了彼此面前。
现代人的精神寄托,最终回归到传统神道中。
二、家族职业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奈良时代,日本便以复制粘贴的形式,将中国隋唐的各项制度、文化统统拷贝过来,以此为基础,创造了灿烂的日本古典文化。
但是,唯独没有引进“唯才是举”的科举制度。
在古代日本,不但天皇是世袭的,贵族是世袭的,官员是世袭的,学者是世袭的,连佛教宗师也可以世袭。平民就更不用说了,职业都是代代相传,世世守着自己家族的身份,整个社会呈一种静止状态。这种传统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才逐渐改变。
在影片中,三叶的外婆是神社巫女,母亲是神社巫女,她和妹妹也学习着巫女的各项职业技能:结绳,祭神舞,制作口嚼酒,就连穿越时空交换灵魂的能力,也是巫女家族独有的,秘不外传。
三叶向往大城市的繁华,不甘心一辈子留在乡间,妹妹四叶却比她更有自觉意识,已经做好了继承巫女一职的思想准备。
三、物哀
日本人对季节迁移和自然景物变化的感受十分敏锐,发展出一种叫做“物哀”的独特审美趣味。
“物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平静的忧伤,淡淡的遗憾,留不住的美好,隐隐的宿命感。日本人特别喜欢樱花和白雪,也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绚烂而短暂”的物哀之美。
就像三叶与泷互相交错的梦境,无论梦中的情节多么鲜明,梦中人的模样多么刻骨铭心,都会在醒来之后迅速淡化,直至遗忘。刚刚还在不顾一切地追寻,拼尽全力喊着对方的名字,一睁开眼却连爱情本身都想不起来了。
只是在内心最深处,还残留着一点莫名其妙的惆怅,这种若有所失的感觉不知从何而来,却又挥之不去。
不过,新海诚这一次没有将物哀进行到底。他让行动派来做影片主角,主动反抗宿命,争取幸福。在片尾,原本生活在两个平行时空的恋人终于见上了一面,物哀变成了正能量和治愈系。
新海诚也许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现实,并给年轻人留下前进的动力:趁我们还有时间,趁我们没有完全忘记,鼓起勇气,去见想见的人,去做想做的事吧!
多少观众因此喜极而泣。
四、和歌
和歌是日本特有的文学体裁,短小精悍,注重意境。
新海诚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平安初期女诗人小野小町的一首和歌《思寝人见梦知觉》:
“梦里相逢人不见,若知是梦何须醒。纵然梦里常幽会,怎比真如见一回?”
这首和歌有一种物哀的情调,梦的美好,梦的虚幻,梦的短暂,梦的伤感,让人回味不尽。
两千多年前,中国哲学家庄子在《齐物论》中,说过一段更有趣也更深刻的话: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其实,这段话才更符合《你的名字》中两人梦境互换的设计:你梦见我,我梦见你,也许我现在的清醒状态就是你的梦境,而我的梦境就是你的清醒状态。
不管新海诚有没有受到庄子这一哲学命题的影响,他们都展现了同一种辩证思考。
3
讲什么故事,和用什么方法讲故事,同等重要。如果不懂讲故事的方法,再好的题材也会拍出干巴巴的电影。
《你的名字》在叙事技巧上,可圈可点的地方相当不少。
首先是节奏的把握,起承转合非常自然,全程无尿点。
前三分之一轻松搞笑,青春的美好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以为是喜剧片。
然后因为一个打不通的电话,剧情忽然转折,变成悬疑片。
泷找到梦中的小镇,查到三年前新闻中那次彗星陨石坠落事件,转为灾难片。
发现三叶也在那次遇难者名单中,又成了恐怖片。
为了让三叶他们避开星坠悲剧,泷付出全部努力换来与三叶的最后一次梦境交换,终于在两人的接力合作下,改变了历史,扭转了命运,以励志片结束。
其次是悬念和伏笔的设置,既意外,又自然。
泷和三叶,为什么都打不通对方的电话?三叶为什么突然剪去长发?为什么三叶在留言里说晚上会有彗星,彗星却并没出现?
编剧不断地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并在之后一一解开,前后呼应,把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讲圆了,讲透了。
悬念甚至留到了最后一刻。已经长成青年的泷,鼓起勇气说出一句貌似套路的搭讪台词:“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三叶泪如雨下。
第三是叙事的方法,复杂而巧妙。
影片从三叶和泷两个角度进行双线叙事,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展开故事,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轮番上场,把一个个小片段拼成一幅立体的故事图。
三叶和泷,不但生活在平行世界,而且还是平行时间。隔开他们的岂止是空间与时间,甚至还有生与死。
所以,电话永远打不通。所以,三叶去东京找泷,泷却不认识她(因为跟三叶互换梦境的是三年后的泷),而泷去糸守镇找三叶,三叶却已去世三年(因为跟泷互换梦境的是三年前的三叶)。所以,三叶告诉泷晚上有彗星,泷却看不到。
在黄昏的陨石湖边,明暗交错之际,两个从未见面也不可能见面的人,终于在一瞬间感应到了对方的存在。他们悲喜交加,泪流成河,互相叮嘱要记住对方的名字,将来一定要重逢。
这一幕,是所有线索的交汇点,也是火力最猛的催泪弹。
第四是细节的设计,很见诚意。
印象最深的一处情节,是泷在三叶手心里写下自己的名字,可三叶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奇妙的文字游戏:明明应该写为“たきす(泷)”,他却故意写反,变成了“すきだ(喜欢你)”。
要是进一步引申,还能再玩个文字游戏:君はたきす(你的名字叫泷),君がすきだ(我喜欢你)。
简直神来之笔。日语渣表示已跪。
4
喜欢动漫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活在二次元世界的美好中,心怀希望,相信奇迹。
现实生活中,我们早已长大,熟透,不可能因为一个梦而去寻找一个人,甚至开始嘲笑不顾一切的爱情。
年少时曾经仰望过的星空,如今消失在爆表的雾霾中。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所幸在优秀的动画作品中,我们还能隔着次元壁与单纯的自己重逢,就像站在光明与黑暗交错的陨石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