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俗话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就仿佛诠释了这句话。它讲述了一个音乐老师和一群教养院里的“问题”少年们的故事,在其中以独特的手法展示了音乐在教育上的强大力量。它也是一个有关爱与治愈的故事,影片里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仿佛是对生活的解读,凝聚着深沉的情感。
这是一部“有故事”的电影,它应当被讲述,也应当被聆听:
1949年,在法国乡村,失意的音乐家克莱蒙特·马修来到一个名为“池塘底”的问题少儿教养院当代课教师,亲身体验了那群少年的顽劣与暴戾。校长时刻亲身示范如何用关禁闭、体罚等方式处罚学生,认为若不严厉惩治,他们就无药可救。尽管如此,马修仍然事事为这群胡作非为的孩子着想,尊重他们的天性,宽容他们的错误,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他时常“包庇”学生,不仅用无私的爱温暖他们,而且也用巧妙智慧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向善。他把学生们组成合唱团,亲自用自己写的曲子来教他们歌唱。歌声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渴求。他们开始信任马修,行为也逐渐变好。
在这群学生中,马修发现皮埃尔·莫朗奇拥有罕见的音乐才能,但却敏感孤僻。他便关照、爱护皮埃尔,并且在合唱团里给了皮埃尔一个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掘他的才华,而且,还对皮埃尔的母亲建议让皮埃尔去投考音乐学院。他还特别关心班上的孤儿佩比诺,保护他不受同学欺负,让他担任自己的合唱团助手。
合唱团渐渐成长,还专门为慕名前来的校董伯爵夫人演唱,获得嘉赏。马修不慕名利,将功劳让给校长。然而好景不长,学校遭人纵火,宿舍付之一炬。马修担当了责任被开除。学生们被禁止与马修见面,但他们用歌声与纸飞机送别马修。临走时,应佩比诺的要求,马修带走了这个孩子,成为他真正意义上的“父亲”。
故事到这里便结束了。但我仍然记得影片中那座被马修留在身后的阴暗荒芜的教养院。曾几何时,人们相信那里也有春天,然而在教养院爬满荆棘的围墙之后,春光好像从未投射进来。而孩子们犹如荒凉背景中开出的荒芜的花朵,任凭自己成为“恶习”的奴隶:偷盗、说谎、逃学、暴力……他们的斑斑劣迹惹来许多麻烦,而恶行的代价则是“以暴易暴”的严酷惩罚。
在这里,仅仅只是一个怀疑,都可能惹来一顿禁闭;即使受了冤枉,也只能忍气吞声。怀疑与暴力,使得这里长年累月为阴暗所笼罩,那种压抑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池塘底”教养院由此成为一所管教森严的“监狱”,只有那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来此为自己赎罪似地服苦役。他们生活在永恒的“有错必纠”的阴影下。影片中,马修指责同事,说他“凡事只看到阴暗的一面。”同事则回答说:“在这儿,没错!”
面对这样一群学生,任何人都会觉得无能为力,又或许会同意校长的说法:只有“犯错——处罚”的行为方式才适合他们。马修或许也曾经这样认为,然而他也会想:“难道他们真的无可救药?”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修发现那群男孩们喜欢哼哼小调。这使他产生一个灵感,开始想要教这群学生歌唱。马修是明智的,他找到了既适合学生,也适合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那就是——音乐。
二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提出音乐是重要的教学工具。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主张一个人在二十岁以前只需要两种教育工具——体操和音乐。他认为,体操可以健全人的身体,而音乐能使心灵变得和谐。战国时期荀子则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非常推崇音乐对道德审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音乐对人类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优美的曲调,抑扬顿挫的韵律,能够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共鸣;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心灵,引导人们向善;它也能启迪智慧,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人的大脑,开发智力和想象力,提升创造力。音乐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当它被用于教育时,产生的功效是多方面的。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用音乐代替语言,对学生们进行开导和感化,帮助他们重新理解生命的含义。他自己给学生们作词,在其中融入诗意、想象、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如其中一节歌词写道:
被遗忘而迷失的孩子们,
向他们伸出援手,
带领他们步向往后的人生,
在黑夜深处感受着
希望之波动……
在歌曲中马修把学生们看作迷途的孩子,需要帮助与带领,需要在生命的荒芜中看到希望。这种诗意化的理解,让这群教养院的孩子们摆脱自暴自弃,重新找到自我。
而另一首歌里,歌词是这样唱的:
海面上的清风,
托起轻盈的飞鹭,
停落孤岛的礁岩处。
冬日转瞬即逝的气息,
你的喘息终于远去了,
融入群山深处。
在回旋的风中转向,
展开你的翅膀,
在灰色的晨曦中,
寻找通往彩虹的路,
揭开春之序幕。
在这首歌里,歌词第一次提到了“春天”,仿佛来自灵魂深处对春天的呼唤。整首歌词语言瑰丽,充满丰富的想象色彩。虽然教养管制的生活依旧,但是孩子们似乎真的通过想象走进了那个奇妙天地。音乐丰富了他们的人生,朝他们敞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
阅读一些格言警句,才发现前辈大家们早就发现了音乐的力量,尤其在德育方面。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弥尔顿说过“音乐中蕴藏着如此悦耳的催人奋进的力量。” 理查德·胡克也有名言称:“音乐是唯一的宇宙通用的语言。”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门德尔松的这句仿佛是这部电影的注解。
三
《放牛班的春天》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有人把它和著名前辈电影《死亡诗社》相提并论。马修和基廷也时常拿来进行比较。个人感觉,前者给人以温暖,后者给人以睿智。同样是教育学生,马修用歌,基廷用诗。这并非偶然形成的对比,它跟二者的教育环境与教学对象密切相连。与基廷所从事的私立学校精英教育不同,马修所教的是少管所的问题少年,他们的知识基础非常薄弱,贪玩、不爱学习,行为不良。他们是被自己原来的学校开除,被社会排斥,才来到教养院。他们身上有太多负面的影响。这样的孩子应该怎样教?这是马修和其他人都想过的问题。然而,马修并没有用校长的方式,即用粗暴的惩罚来教育学生。在电影里,他的平易近人的态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使被学生伤害、被捉弄的时候,他都保持着一贯的和蔼态度。对待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他则投以更多的耐心。
从电影里几个片段便可看出马修的教育智慧。他刚一进学校,就遇到有人恶作剧,门卫马克桑斯大叔被玻璃划伤了,无人出来承认。同事告诉马修,肇事者是一个名叫勒盖莱克的学生。马修找到勒盖莱克,但他拒不承认。马修并没有像校长一样罚这孩子关禁闭,而是让他去医务室照顾马克桑斯。在医院里,勒盖莱克亲眼看到马克桑斯大叔的伤势,并且发现老人并没有怪罪他们,仍时刻为他们着想时,他羞愧地低下了头,真正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悔恨。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由于马修的存在,教养院的孩子们一天天变化着,成长着。电影里有几个阳光灿烂的片段,是那样的美妙,具有象征意义。阴霾消除了,“池塘底”第一次显得如此生机盎然,充满孩子的欢笑。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合唱中敞开心扉,接受外部世界的一切美好。这一切的发生,都归功于马修的作为。而马修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来源于一个字——爱。爱、信任、关怀……正是这些词语改变了学生,使他们获得正能量。他们释放的歌声如一道金色阳光,穿越无知与阴暗的囚牢,带来希望的春天。
四
看了这部电影,我既惊叹音乐具有如此大的力量,又感动于马修对学生的爱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影片中马克桑斯大叔对马修说过,学生“需要被了解”。这触动了我。每个人都有被了解的渴望。即使是最调皮、最让老师头痛的学生也有被了解、被关怀、被公平对待的需要。马修了解这个道理,但校长和其他教工不是,他们始终用“劣等生”的有色眼镜看待这群教养院的孩子们,粗暴践踏这些年幼的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启迪,让我思索起教育里爱的本质。归根结底,教育要培育完整的灵魂,一个没有音乐与爱的灵魂是不完整的。在这部电影里,爱能创造信心和力量,产生奇迹;音乐则能重塑人的心灵。“放牛班的春天”这个标题因此而有了生命。爱与歌声,交织着穿透阴暗的围墙,带给这群“放牛班”的孩子们那虽然短暂却充满希望,永远萦绕在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