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书,记不住。
想读书,没时间。
想读书,没方法。
还在用传统的阅读方式和观念吗?这本书告诉你,靠这1个方法,他每年读700本书。
1 每天读完近2本书,恐怖如斯
昨天读了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快速阅读术》。一本教我们快速阅读的书。
本来我对这类书名就带有噱头的书是不屑一顾的,觉得形式大于意义。
毕竟快速阅读方法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那几种,眼动训练、快读翻页、扫视法、指读法、跳读法.......
偏偏当时闲得无聊,阅读APP又推送了这本书给我,于是随手点开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印南敦史,日本的一个书评人,每个月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每年读700本。
很多人可能对一年700本这个数字不是很清楚,觉得700也不是多大的一个数字。
可是如果是看书700本每年,这个数字就变成恐怖如斯了。
换算一下,1年365天,700本每年,700÷365=1.91,意味着每天读完1.91本。
怎么样?每天可以读完近2本书,有没有觉得很恐怖了。而且印南敦史还为每本书撰写了书评。
太夸张了吧。
于是,带着好奇、怀疑和要拆穿他真面目的心情,我点开了这本书。
2 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不知道你们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情况出现:
明明很仔细的去读,用力的想去记住书中的内容,可是结果还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
心有不甘者只能重新翻到前面再读一遍。
意志稍弱的,兴趣顿时减了一大半,更有甚者直接把书丢到一边喂灰去了。
于是怪自己记性不好,读得太慢,没有读书天赋......总之借口很多。
结果就是从此不了了之。
我想,这可能是一部分人不喜欢阅读的原因了吧。
因为想记住书的内容,所以花时间一边仔细读一边很努力记。因为读的仔细,结果导致读得更慢。如此恶性循环。
可是再认真仔细的去阅读,读完一本书后,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忘记了。
我们的记忆就是这样,这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人的记忆不是U盘那样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有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也因为记忆的特殊性,导致我们不可能把仅仅读过一遍的内容短时间就记下来。
所以,读完就忘这种情况是大部分人都存在的。
但记不住的失败感还是影响了大家的阅读兴趣,打击了读书的积极性。
于是有人可能会问,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印南敦史在书中提到了三点来处理这个问题:
一、阅读前不要对一次阅读的效果期待过高,这样心理才不会有负担。
二、换一个角度来看阅读这件事。既然知道会遗忘,那么“没记住大部分内容”意味着“记住的内容都是精华,或是对自己有意义的”。
三、从“复制100%”到“邂逅1%”。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读书的真正意义就是:读一本书,遇见一行文字,它打动我们,使我们受到了启发,带来了影响。
足矣。
3 越自律越自由?
说起读书,还有一部人是这样的情况。
“我很喜欢阅读,可是我太忙了,根本挤不出时间。”
“我一拿起书,总有各种事情来打扰我。”
“我真的努力去读了,可是看了第一页就睡着了。”
中枪的请举起你的手让我看到。
别担心,我也跟你一样。上面的状况我曾经全遇到过。
我甚至制定了读书计划,工作下乡时不方便看,那我每天睡觉前看。
嗯,所以每次都枕着书甜甜睡去,导致半年都没看完《呼啸山庄》。
把自己狠狠地鄙视了一番,心里的愧疚感恨不得动手扇自己几巴掌。
“呵呵,这就是你所谓的越自律越自由么?从今晚开始,我坐书桌前必须看完再躺床上,坚决不能在看书时睡着了。”
结果下乡又被酒干醉了,晚上趔趄着回到宿舍。
我是谁?越自律越自由啊,制定的计划必须执行,读书。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坐在书桌前睡着了,口水把书打湿了一大片。
罪过,罪过。读书太艰难了,真的。
印南敦史说,读书太难是因为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如果读书可以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个习惯。
那么每个月阅读20本书就洒洒水,轻轻松松的啦。
那么如何养成阅读习惯呢?
书中给出了四个步骤:
一是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首先框定读书时间,任何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都是在每天同一时间做这件事,固定“时间段和情景”,让大脑产生“习惯的错觉”。(我简称之为:狠起来自己都骗)
二是阅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养成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多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这类书有个特点: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的章节较多,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小说、随笔等故事性强的不包括在内。)
三是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集中阅读一本书的时间不应该超过十天,如果需要花长时间阅读的书,那么同时准备一本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搭配阅读。因为短时间内读完能够加深理解,与其拖拉地读10天,不如全神贯注地读60分钟。(我简称为:长短搭配,阅读不累)
另外,不要在夜晚读书。因为一天的工作后,身体疲惫容易打盹,效率不高。(我已经亲身试验过了,是真的。)
4 呼吸式阅读
《快速阅读术》这本书真正让我有所启发的是其中的一个观点。
印南敦史认为,读书跟呼吸是一样的,不仅要读(吸),还要写(呼)。应该把读书“印刻在心中”转变为“记录在身外”。
读到这句时,我纠结在心底很久的一个问题突然找到了答案。
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奢侈愿望,想把书中的内容印刻在脑海中,读一遍就记住不忘。
可是正如前面写的,大部分人的记忆没有过目不忘的属性。
为了对抗读了就忘这种情况,我曾经努力尝试了好些办法,最终也只能依靠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提升记忆能力。
可是根据记忆曲线来延缓记忆衰退是建立在多次复习的基础上,如果要记的东西太多,就比较累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把这么多内容记下来是极不现实的。
印南敦史要我们丢掉“为记而读”的传统观,转为“为写而读”。即与其仔细品读,不如将文字摘录下来。
通过摘录书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同时达到细细品味和记忆的效果。
退一步说,因为我们进行了摘录,遗忘又有什么关系。需要时把摘录拿出来花几分钟浏览一下就好了。
我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我努力去记忆的方式让阅读背上了重担,大大减少了阅读的乐趣。而摘录可以解放记忆,让我更享受阅读的过程,去寻找感动的句子。
这就是印南敦史提出的呼吸式阅读方式。
呼吸式阅读方式有四个步骤:
步骤一:“一行采集”,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在阅读时,不要记忆,要记录,随时将触动心灵的文字记录下来。在读完全书后,再次认真翻阅回顾一下摘录的部分。
步骤二:“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读书不是测量,更似探宝。整理出属于你的摘抄集录后,再次浏览,找到让自己最钟爱的一行,做出标记。这一行摘录,就是“一行精华”。
步骤三:“一行评论”,回味最重要的段落。我们在刚读完一本书的时候,还记得产生了共鸣的段落和句子,但时间一久,就会逐渐遗忘心动的原因。因此将产生共鸣的原因以评论记录下来,将来只需扫上一眼,便可凭“一行感想”,唤醒“一册记忆”。
步骤四:自我评定读书笔记。每读完12本书,甄选出最佳的一本。即定期盘点、回顾自己喜爱的书籍,不让自己遗忘阅读时体会到的感动。
5 享受阅读的过程
读完《快速阅读术》,我没有被书中快速阅读的方法打动,反而被印南敦史解放记忆,享受阅读过程的理念打动了。
是的,阅读其实就像听音乐一样,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
我们不会强求听音乐的人去记忆音乐对吧。那为什么要把读书当作一本正经的学习,而不是像听音乐一般去享受阅读的乐趣呢?
希望我们都能享受阅读的过程,而不是把读书就变成一件艰苦的修行。
Ps:如果要我给本书打分,五星满分的话,我给三星。值得一看,有启发。
大家好,我是蓝田烟,一个过气网络写手,国企工作,奶爸。热爱写作,阅读,自律,八卦。
欢迎见证我的成长,跟我一起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写动人的故事,做春天的美梦,遇见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