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分,我却没看到真正的小丑

有史以来最挣钱的漫改电影。

《小丑》,成本5500万美元,票房10亿美元。有史以来最挣钱的漫改电影。

被誉为DC翻盘的希望,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希斯莱杰珠玉在前,从一开拍就受到来自全世界粉丝的关注。

一开始我是这么想的:DC真是豁出去了,连小丑的起源故事都敢拍,为了翻盘这么不要命?

如果说蝙蝠侠是DC亲爹,那小丑就是DC宇宙的终极bug。在漫画故事中,编剧一直都尽量避免提及小丑的起源,总是将他的起源故事模糊化处理。

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丑,人人都可能成为小丑。”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告诉我们,他只是借了DC的壳,本故事的小丑与那个超级英雄系列没有任何关系。

看完电影后我才发现,这次的小丑比以往更小丑。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一个生活潦倒的精神病患者不堪重压,饱受社会的歧视与欺凌后逐渐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犯罪又恰巧成为一场暴动的导火索,最终小丑在混乱中诞生的故事。

有人说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很压抑。我觉得与其说是“压抑”不如说是“克制”。

导演在电影中真的给了我一种超乎往常其他任何作品的克制,让我觉得他几乎用尽全力将那个癫狂的人格控制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体里,仅从门缝中漏出一条细细的绳索才让观众得知眼前这个落魄的男人就是小丑。

导演在这方面下的狠手,第一点就是小丑那标志性的笑声。

我们全片都听到亚瑟那不受控制的,干瘪的,像是从肺里面强行挖出来,不带任何感情的笑声。而不似之前任何作品中小丑的笑声,那时小丑笑得张狂、疯癫、放肆。

相反,在亚瑟化妆成小丑的时候,他几乎没发出过那样的笑声。

而全片唯一一次亚瑟化妆成小丑时发出难以控制的笑声,则遭到了地铁上几位社会精英的毒打。

亚瑟开抢射杀了那三位所谓的社会精英,这里随即出现了导演的二次的克制。

杀人后的亚瑟开始慌乱地狂奔逃跑,随后他躲进一栋大楼的厕所里。前一秒还慌张得连包都拿不稳,几个呼吸过后却有在厕所里跳起舞来。

舞蹈动作优雅舒缓,这个极富仪式感的画面造就了本片最经典的镜头。


有内味儿

观众们明白,角色在杀人之后角色肯定会进化。而导演却仍然克制得不像话,他没有选择超级英雄故事中爆发式的改变,而是让小丑的人格缓慢的充斥着这个狭小的空间。

就像那扇关押小丑的门已经被缓缓打开,而小丑却并不急着走出来,只是让躲在一旁的观众们好奇地探出头,去迎接那个时刻的来临。

没有狂笑,没有暴力,这似乎很不小丑,但这掌控全场的优雅和自如,真的很小丑。

讽刺的是,托马斯韦恩充当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精英主义言论饱含着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歧视,资本主义的虚伪说辞就像门外响起的一片掌声,热烈欢迎着小丑的出场。


罔顾事实真相


为精英阶层极力辩护

导演继续他克制地表达,给亚瑟安排了寻亲的戏码,还努力地将他框回到正常人的身体里。


蝙蝠侠,我们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啊! 

可剧情和观众都已经不再允许导演这么做。阿卡姆疯人院的一纸病例终于撕碎了亚瑟的生活,他的存在从头到尾都是来源于一个妄想症的谎言,而他对生活和表演的满足,他的爱情,也都只来自于自己的幻想。(剧场表演时笔记本上的黑人女人裸照)


借隔壁住户幻想出的女友


其实是自己脑海里对自己说的话

如今,他再也不用装作一个正常人。


精神病人
不是亚瑟在装小丑,而是小丑在扮演亚瑟

在家里虐杀同事却放走侏儒,在台阶上肆意舞蹈又在遭遇警察后慌乱逃跑,在警察被示威者扑倒后潇洒离场,却在节目主持人面前阿谀奉承。

主角的人格在小丑和亚瑟之间反复横跳,戏剧性的表演昭示着小丑即将出场。

莫瑞秀的后台,登场前亚瑟的背影由佝偻转为舒展,登台的那一刻完全没有了他当初幻想时的生涩。小丑的灵魂仿佛在这一时刻终于破茧而出。


小丑上身

亚瑟的笑话从来都不好笑,但电影里多次运用美式幽默来与观众互动。亚瑟追赶抢广告牌的少年时夸张地滑倒;手枪从裤裆里掉出来时惊讶地大叫;回医院照顾母亲时撞上出口的玻璃门;剧院里的卓别林;以及最后的莫瑞秀和“knock knock”。

无论你是否能全部get到,只要你看的时候有那么一丝笑意,导演的目的就达到了。

你人生的悲剧在别人眼里不正是一场喜剧吗?

所有人都在笑,你为什么不笑呢?

在亚瑟面对摄影机说出真相时全片进入高潮,导演终于丢掉了他的克制,让亚瑟的情绪逐渐高昂。

观众们开始怀疑“这就是小丑?开始诉苦?一个可怜人?”

一声枪响让情绪达到顶峰又戛然而止。

他开枪了,小丑终于开抢了。全片所有的压抑在这一刻被释放出来。

像是新生的蝴蝶第一次展开翅膀。亚瑟悲哀的人生在此终结,全新的小丑诞生。

街头的暴动开始,哥谭在今夜堕落。剧场外的小巷里,托马斯韦恩夫妇死于非命,蝙蝠侠就此诞生。


电影的最后,亚瑟在阿卡姆疯人院的治疗室里发笑,治疗室的结构和社区心理咨询室的结构一模一样,墙上的钟也还停留在11点11分,治疗师同样是个黑种女人。


一开始时间就在11点11分

“what's so funny?”

“Think of a joke.”

也许亚瑟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治疗室。之前的剧情也不过是小丑在上一分钟根据蝙蝠侠的故事刚想出的一个笑话。

到底哪里好笑?

“You would’t get it.”

从前作品中的小丑从未在观众面前卸下他的化妆,而这次导演却让我们看到惨白皮肤下的那个真人。

我们甚至不知道这时坐在治疗室里的人是不是真的叫亚瑟,是不是真的小丑,或者只是一个妄想症患者的灵光乍现。


亚瑟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还是只是一个幻想出来的角色

导演用电影99%的剧情将观众戏耍,用1%的剧情暗自嘲讽。也许观众在走出电影院时才恍然大悟,也许观众至今仍在为剧情争论不休。

所以这部电影才超越了之前的所有,将小丑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跟剧情无关,跟演技无关。也许你觉得有点意思,也许你觉得不过如此。

Hahaha,why so serious?


Why so seriou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