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遐想

图片发自简书App

相较于一两个月前我密集地往各文学公众平台投稿,现在我投稿的频率少多了,一两个星期才偶有一两篇文章发表。新的创作难以为继,库存的东西越来越少,“卖”一件少一件,这是出现现在这种局面的原因。

让人略感欣慰的是,最近选的几篇稿子基本上是100%过稿的。我分析个中缘由,一方面固然是文章的质量马马虎虎,文从字顺,鲜有错别字;另一方面大概是长期与那些平台合作,与编辑混了个脸熟,人家不愿拂了熟人的面子,将那拙作姑且收纳了。今天发的是一篇长文,8000多字。早晨坐车的时候,特意将文章仔细看过,反复修改了几遍,改了几处标点符号,并意外发现了个别错别字。经过这样一番斟酌之后,这才将文稿文件向一家长期合作的平台编辑发去。

我原本不太喜欢修改文章,写过的东西很少愿意再回头去看。但是在这方面,先前我还是有过一些教训的。有些文章在公号上发表出来以后,自己竟然看到了错别字,这让我感到非常内疚。我责问自己,为什么不多修改两遍呢?你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呀!出现那样的低级失误简直是不可原谅的。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每次投稿前我都谨慎了许多。但是这修改文章的确是一份苦差事,其工作量有时不亚于再写一篇新的文章。修改时,对文章中一些语句的取舍往往令人愁肠百结,伤透脑筋。

那家平台编辑的工作效率很高,我上午投的稿,人家下午就给发表出来了。我注意到我那篇文章中,有两个词语编辑做了细微的改动。我们本地人俚语中将给鱼开膛破肚称为“迟鱼”,至于是不是这种写法我不得而知,自我感觉“迟”有“凌迟”之意,暗合“杀鱼”之谓,便杜撰了这个词语。显然这个词语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是生涩的,所以平台编辑将它改为了“收拾鱼”,意思更加清晰。我觉得这样的修改是很不错的。但是文中另一个词语“勤扒苦做”,编辑直接改成了“勤劳苦做”,我以为这一改动是有待商榷的。

最近一直在调整,我试图回到从前隔三差五写一篇两三千字小说的状态。我注意到那一类小小说恰是受许多文学公众号青睐的,大概是因为它多少有一些情节和故事性的原因吧!同样作为故事文,读者更喜欢篇幅短小的文章,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短平快的文章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长篇大论的文章很难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除非你写的内容相当精彩。可以预见我今天发在公号上的这篇长文,阅读量一定非常惨淡了。文章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就像一件商品,必须照顾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但对我来说还是有一点私心的,因为只是为着练笔,至于别人怎么看,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我一直有想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冲动,随着岁末的临近,一年又将过去,这个计划恐怕只会无限期地往后拖延了。我感到了内心的挣扎和时间的紧迫。

同样紧迫的是,我得争取尽快能够在市一级以上纸媒上发表文章了。不得不说,这一次本地文学大奖的申报评选工作对我也是一个刺激。用文友的话说,那些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遗憾的是我现在还没有这样一个孩子。有文友竟然10篇的文章申报表格都填不下的,这真有些让人嫉妒羡慕恨了。

现在由于我往一些文学公号上投稿过稿的几率很高,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惰性思维,不愿再做其它的尝试。这两年我往纸媒投稿的次数屈指可数,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道槛在自己心中过高,还是自己害怕失败信心不足,又抑或是自己写的正儿八经的东西实在太少,总之今后这应该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世间的许多事情,有些东西就像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也就觉得没那么神秘。就像当初,我一度以为文章在文学公众号上发表,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件事情,可是一路走来,80多篇文章过稿,也并没有让我感到多么喜悦。尽管我知道这个目标很难,可是不去尝试又怎么会知道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