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和儿童,打工家庭的循环怪圈 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存在,夫妻双方不能共同生活,造就了大批破碎或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以及对孩子不健康心理形成。
我曾经帮扶的一个女孩,十八岁开始结婚--没到结婚年龄就结婚生子,和对方在外面打工仅认识一年,就确定关系,来媒下娉礼,然后就结婚了。两家是邻村人,相距不过五六里路。当时我和她妈妈都劝过她,你还这么小就结婚,互相能有多少了解认识?结婚不仅意味着成立新家庭,还有经济负担,对孩子的生育教育责任,怎么能这样掉以轻心?就不能多点时间相处深入了解一下吗?急着结婚能有什么好?现在头脑一时发热冲动,以后有什么分歧矛盾能处理好吗?任凭怎么说,这女孩就是不听。如今她的孩子都四岁了。
两个月前打电话告诉我,她老公和他一直处于冷战状态,已经有两年没有好生交流,也有两年没有同房了。她老公一直在外面打工,她在家里留守带孩子,一年能看到老公一两次。夫妻二人关系极为紧张,起因是经济方面,他老公打工每月有五六千元工资,每月给她1500元养孩子,其他的钱自己用。这也没关系,只要老公花在自己身上也行。可是她说,老公借钱给了别人五万,还帮别人贷款五万,而他其他的钱用在哪里也不说,这些都不给她通个气,让她哪受得了?她劝老公不要再这样,无论你怎么说,他就是闷着不出气,转过身照旧我行我素依然故我。于是两人就生疏起来,见面形如路人,话都没一句说的,更别说夫妻生活了。她告诉我:我也是一个正常的女人,我也是有需求的啊,我才20来岁,他这样折磨我实在受不了啦。我要离婚!
看,这就是一个年轻留守妇女的生活。婚迟早是要离的,然后她的孩子很可能归老公家抚养,因为是一个男孩,农村嘛,男孩是不会轻易给女方带走的。未离婚前孩子很少看得到父亲,离婚后孩子又很少看得到母亲,孩子成为单亲家庭一员,交由祖父母隔代抚养,一定会出心理问题。而且孩子长大后从父母的经历里会产生对婚姻的恐惧,影响他组建家庭的积极性,或者不会处理家庭的关系。于是这些孩子就从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再以后这类家庭问题就将就成社会问题,家庭这个细胞出了病变,对于社会发展是无疑会产生阻碍作用。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经济问题。比如这个女孩之所以倔强早婚,是因为她家庭贫穷的原因,父母关系极差,全家只靠她妈妈一个人在外面制衣厂打工找钱,这点钱要养一家五口人,父亲是个酒鬼,一喝酒就骂全家人,尤其是打骂老婆,可他身体太差,连锄头都扛不动,甩空手走路都经常晕倒在路上。人越穷越不重视教育,当父亲的也没有能力引导孩子教育。母亲为了躲避父亲,在外打工一做就是十来年,很少回家陪孩子,你说凭着这当酒鬼的父亲能引导孩子做家庭作业吗?基本上对于孩子学习不闻不问,对于孩子的心理诉求几乎毫无这方面意识,只要一天有饭吃不把人饿死就满足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对于异性的温暖和恋爱是非常渴望的,留守儿童感情被骗也是最容易最常见的,因为她(他)要用外面的感情来弥补从小缺失的父爱、母爱,所以只要一遇到感觉对上眼的,就以为遇上真爱,急于结婚成家逃离原生家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谁知道才入虎穴又入狼窝,自己重新走上父母离婚的老路,让孩子又走上自己留守的老路。“放羊-娶媳妇-生孩子-放羊”的著名怪圈就这样形成了。
两个办法:1.发展经济,就近务工;2.夫妻俩带着孩子一起外出务工。让夫妻双方能在一起生活,避免出轨、感情破裂、婚姻终止,同时让孩子拥有完整的家庭和父母的爱,不再成为留守儿童。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介入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