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山南门不远处有个蒲谷。据闻最近增加了一些人文新景观,前几天特去游览,果然是深谷现史迹,长涧流故事。
从蒲谷入口起,林荫道两旁新竖立不少以扬善抑恶为内容的书法石刻,一路引领来到山崖前小桥流水边,“郑仙采药”的石雕塑像展现眼前:郑仙左手持药锄,右手紧握千辛万苦找到的珍贵草药,微笑站在蒲涧岸,一位药童身旁开心蹲着,一对白鹤水中欢欣起舞。据传,郑仙原是秦朝一名方士,原名郑安期,当年秦始皇东游至山东东海,突然身染重病,太医们束手无措,当地官吏便向皇帝推荐了郑安期。郑安期药到病除得到秦始皇器重,希望留在自己身边,为其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药,但郑安期不为重利所动,但又知道秦始皇为人霸道,只好远逃来到广州,在白云山搭了个棚子住下来。他经常背着葫芦在周围的村庄里行医卖药,为贫苦百姓治病。一次为了解救一个热毒攻心的重症病人,郑安期拿出自己珍藏的秘籍找药方,不经意中暴露了自己的身分。秦始皇听说郑安期在蒲间濂泉找到许多好药,便勒令他马上进贡。郑安期不想屈服,于是找到一处高耸的山崖,纵身跳了下来。谁知,他刚一离地,便觉身体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当地人只看见一只仙鹤托着郑安期的身体,直往天上飞去。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定为郑仙诞。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郑安期,便在他当年居住过的草棚附近建了一座郑仙祠(今山顶广场云岩处)。小桥旁还有一排郑仙采药石刻连环画,展现郑仙在白云山采药医病,救死扶伤的故事,生动、具体的再现郑仙形象。
溯涧水沿石阶而上,穿过名为《荷塘月色》的景点,脚步不禁停在一块题为《蒲涧濂泉的传说》的石碑前。它介绍说蒲涧因味极甘冷,异于常流,古称“甘溪涧”,涧边生长有菖蒲,一寸九节,古又称“蒲涧”,蒲涧东边有飞泉挂壁如帘,名“帘泉”,或称“濂泉”。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来游时曾留诗。另查史料得知:白云山历史最悠久的寺院是蒲涧寺,位于原蒲涧上游,相传建于唐代宝历二年(826年)。据说寺前为仙医郑安期炼丹处,气势磅礴,风景绝佳,伴随着无数挺拔树、满山含笑花,令游人如入仙境。著名学士苏东坡谪居岭南时,曾游蒲涧寺,与住持德信和尚同赏佳景,相谈甚欢,乘兴题“餐蒲”二字,后刻于岩壁之上,可惜今已难觅。苏东坡又作诗两首,一首为《赠蒲涧长老》:“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已从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觅枣瓜。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竹后不闻鸦。圣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舫寄一车。”,另一首《题广州蒲涧寺》:“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最具有标志性的风光,或许正是半山腰中此间:涧水一帘激喘如飞流,“蒲涧”二字刻壁似巨画。不远处,分别刻上“东坡引水”的四块石头沿涧边由高到低排下,把屹立崖前的苏东坡塑像烘托得更高大逼真。宋代广州常发生瘟疫,苏东坡分析主要原因,应是饮水不洁所致,提出把白云山泉水引入广州,具体是在滴水岩下凿一石槽,承蓄百尺飞涛之水,再用五管并排的大竹筒,顺着地势将泉水分引到城内各个小石槽,方便居民就近引水。这个方法得到采纳后,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广州不再发生瘟疫,市民深受“土自来水”之惠。塑像中的苏东坡,左手平拄竹杠,右手垂持斗笠,不知是在沉思如何为民解忧,抑或是还在考虑引水最优方案。
自然风光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如果能巧妙融合,将相得益彰。蒲谷濂泉的“郑仙采药”和“东坡引水”可算范例。抚今追昔中,史迹在自然风光里飘荡或印证;游山玩水时,故事得到更广泛认识和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