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完了摆渡人。故事人物不多,情节也没有那么复杂。一个生活中一片狼藉的女孩,因为一次旅行意外,生命戛然而止。于是踏上了另外一个旅程,跟着她的灵魂摆渡人去往另外的一个永恒归途。一路上在荒原跋涉,对抗着恶魔。到达了彼岸,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爱情,为了爱情她离开那里去寻找摆渡人。在那一段历练里,她知道控制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情绪,专注于目的。完成了对摆渡人的摆渡,她成为他的光,照耀着他脱离永无止境的荒原,回到共同抵达的世界。
读完,最强烈的感悟就是两点,一、照耀是彼此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二、境由心生。
“那一群黑压压、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们的恶魔,还有那些光球。那些光球照亮了道路,指引灵魂前行,保护他们的安全”,这一段话让我想到罗胖曾经说,最好的关系是彼此的照耀。人生虽然平凡而普通,可是无处不在的荒原,没有光的照耀,如何能够克服障碍?
荒原的天空多变,来自于灵魂自己的内心。另外一个世界的门,通往何处?也是取决于开门人的内心。束缚灵魂的是自己,在内心深处只是不敢冒失败的风险,因为那有可能是自寻死路。关键不在门,而在于你。那个老迈的伊莱扎的话仿佛通篇文章的靶心。从意外死亡进入非常世界,历经恐惧、危机,找回自己的目标,再次出发,点亮内心的烛光,照耀那个永远无法靠岸的人,得到新生,回到人间。
最后的一句:“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结尾让我立即想到一段话。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摆渡人》这本书仿佛就是张爱玲这段话的最佳诠释。
脱离肉体的描写灵魂,更加细致入微。人世未尝不是荒原,人生之路也无非就是行走荒原。从一个世界跋涉于另一个世界的路上,每个安全屋代表一个一个人生阶段。走着走着,有些灵魂就被恶魔吞噬成为恶魔,永远不知足,不断的索取,感受不到他人的光,也不能给他人照耀,陷入永远的黑暗之中。
通篇都在讲述死亡之后的事情,而中国人缺少的就是死亡教育,大多数人对此讳默如深。没有敬畏之心成为当今社会最可怕的事情。我对死亡的感受来自几个梦里。
初中的时候,姑姑重病,一天晚上所有的人都去了医院。我在家里睡觉了。夜里我梦到了姑姑,她穿着深蓝色的棉衣,站在一个布满冰雪的高山上。我喊她,让她跟我一起走,她对我说那条路她不能走了,让我自己走。我就独自走在看似危险却也不难走的路上。
清晨,电话响了,是爸爸打来的,我问他姑姑怎么样了?他沉默良久,说姑姑已经走了。过去这么多年了,我清晰记得那个梦。
到了广东工作后,八月炎热的夏天,我突然有一天夜里睡着后,梦到站在空旷的街道上,空中漂浮着故去的亲人,没有交流没有言语没有表情。突然有什么穿过身体,只觉得寒冷,彻骨的寒冷。醒来之后还是冷得发抖。第二天,得知那晚是阴历七月半。
当看完这本书,梦境中熟悉的感觉被唤醒,能够理解荒原的旅程,明白灵魂的归处。也反问自己,如果有那么一天,是否能够有回家的感觉?
何处是归途?人生未必不是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