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凭借教材落实到教学层面,课堂教学凭借教材抵达课标层面。
感悟: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也是落实课标的凭借。
2.朱自清说:“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叶圣陶从学生的角度加以强调:“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借语言文字,而且只凭借语言文字……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
感悟:思想和语言是统一的,二者如花与蜜糖,须臾不可分离。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也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才能抵达思想的彼岸。
3.我不同意教学可以不需要预设的观点。如果不要预设,也就不需要教师,也等于可以取消教学。
感悟:只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伪命题。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法是老师备课时必做的工作,教学有了预设,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4.如果连一个哈姆雷特还没弄懂,就让学生去读出千百个哈姆雷特,岂非咄咄怪事!
感悟:让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老师潜心会文本,读出作品本来的面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课文都需要多元解读吗?
5.一篇课文真有那么多的“意义”,学生真有可能产生那么多的个性化的了解吗?它们都有价值吗?都值得肯定吗?现在的语文课是意义太少?是个性解读太缺乏,还是共性解读太肤浅?
感悟:贵穷本然。思考。
6.其实教法这东西,是很个性化的,正如穿着打扮,可以展示,但不必讨论。
感悟: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能否达到目的。
7.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最好的”教学方法,而只有在什么情形下用什么方法教最好,以及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方法互相配合着使用最好。……很多具有动感镜头的媒体显示,怎么说都远远逊色于语言直诉心灵和放飞想象的效果。……教学方法应该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
感悟:多媒体的运用能否促进课堂教学是检验其运用是否恰当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