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道

    整个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浑然一体,相互影响,与万物和合共生,这是道常的密秘。

    人生病了,其实就是违背了生命的道。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节”。

那什么叫健康呢?

    健康就是“常”。健康不是说你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什么的,不是这些东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么东西?

    与自己、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身心在和平喜悦中。

道医眼中的病有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神”病。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种;

    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动,动心、动情、动欲,自控力差,这是第二种。

    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惊醒,怕吵,怕黑,怕鬼,这是神弱。神病严重了,形神分离,心口不一,表里冲突,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甚至喜怒哀乐发不出来,或者发之太过。“当其时而无其气”,也是失常。该高兴的时候突然哭了。原本是伤心的,却强迫自己坚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是反常。

    道医看病的诀窍:一个病,西医不知道是什么,中医也看不出是什么原因,你也不知道怎么治的时候,怎么办?

    调常。每次病人来复诊的时候,要问他的生活状态,吃喝拉撒睡,这才是中医看病的基本指标。

    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动得好吗?拉得好吗?出汗正常吗?尤其是慢性病,把他的这些基础指标调到正常了,就意味着生机恢复,气机趋常,这个时候,人体本身的生命力,就能把这个病给化解掉。任何病都是这样。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个家庭会忘记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没有娱乐,没有恋爱,什么都没有,只剩下紧张、焦虑地跟病魔做斗争。病人处在“病”的能量氛围中,延迟着病的康复。

    一个人要康复,必须进入真实有序(健康)的正常生活中,与万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状态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所以关于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

    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

一切病先是神(思想和信念)病

    道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光态),然后是气病(汽态),再到血病(液态),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固态)。

    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很多人的病,其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很多时候,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澄清、解决。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惭愧”、“反省”、“忏悔”,先得觉察到自己错了,才有“知非即离”的可能。心念一转,神气也就转了,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当一个人的身体有大病的时候,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很久了。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对话: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岐伯曰:神不使也。”

    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

    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岐伯回答:“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话大家慢慢思考,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一切的源头,在于无形的思想、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然后才化生为物质。所有的病,都是这么来的。所以四次元的健康,都是从建立新的健康意识开始!

真正的养生是去“享受”自己

    当一个人用“心”享受生活的时候,他的生命是健康和鲜活的。这是六祖所说的“以心御物”。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因为众人以物役心。当你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心随境转,漂浮不定,神不安宁。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是“形神分离”。

打坐安静的状态是什么呢?

    是《黄帝内经》说的“形与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身心合一的人,在生活中有用心的习惯:

    一、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

    二、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

    三、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会睡不着、纠结和难过。

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调 伏 身 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状态。“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大悲是相对偏执、失中、失守的状态,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

    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静”。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征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气机也浮动不定,既紧且乱,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点,有为的习性轻一点。佛法常说“自净其意”,儒家讲“思无邪”,道家说“为道日损”,都在讲要简单一些,朴素一些。

    对身体差的人,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无论是什么念头,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当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

    从中医养生,从道家、佛家来说,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精微感知力:虚己的功夫

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

    一是元神,另一个是识神(现代会用心或脑来指代)。

    识神是逻辑思维、经验判断,偏于社会化,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环境暗示、媒体引导,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为“我”所用的认知模式。

    “元神”是指本能和直觉,中国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书画、古琴、中医、太极的高阶,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物我一体”,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

    《易经》里有一句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而通达一切。通过传统的训练方法:静坐、站桩、太极…… 让我们慢慢学会不再过度依赖于五官和逻辑思维,用心直接就能体会当下的直觉指引。当你虚静放松,没有那么多念头、思想、情感、欲望、计划和各种烦心事涌动围绕时,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里,等着你来发现。

生命就是成长,停止成长就会走向死亡。

    而成长就是不断将低级的信念系统更换成高级的信念系统。正确的信念可以保护我们,错误的信念会伤害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信念,每天重复美好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信念,直到正向的思维系统在我们的生命中自动运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