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老爹带着一大子家人,白手起家,拼搏了三十年,挣下了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说不大,是因为一大家子人还得节衣缩食;说不小,是因为内外都无欠债。
这天,已经83岁的莫老爹自感时日不多了,决定把儿子与孙子们都召集起来,好安排身后事。
“我已经83岁了,俗话讲‘74、83阎王不请自己到’,看来我也快要去见马克思了。人总有一死,你们不要伤心。好在现在祖传的960亩稻田不再靠天吃饭了,沟沟渠渠都修通了。家里有了‘小蛋蛋’和‘大蛋蛋’,山匪恶霸都不敢来欺负咱家了。今后,只要一家人团结一心,日子肯定有如‘芝麻开花’一天更比一天好。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聪明能干。不过,我觉得二孙子莫发性情沉稳老实,又能团结人,我想今后就由莫发当家吧。”
除了莫发在对爷爷说“让伯伯叔叔当家吧。”其他人都一致同意让莫发当家。
过几天,大概是菊花开的时候,莫老爹永远闭上了双眼。
莫发成当家人后,他知道众位叔伯内心不服,所以处处小心处处忍耐,连大声说话都不敢。虽然如此,但莫家已经暗流涌动。有的想分家单过,有的说山里生活太清苦,有的说全靠人力种田太累了,有的说生活太单调,得到山外去看看……总之,各种想法都冒头出来了。特别是小叔莫登,自恃年轻时曾到山外走过一圈,住过几年,见多识广。因此,常常与莫发理论,每每在家庭会上,莫发说一句,他会顶三句。弄得莫发下不了台,其他叔伯兄弟只是冷眼旁观,一言不发。
莫登也知道单凭自己一家是搞不定莫发的。于是,平时眼高于顶的莫登开始低声下气的去结交各位兄长子侄了。每夜,他都拿着从山外带回来的奇巧物品去拜访他们,说好话,喝血酒。
惭惭的,心力交瘁的莫发扛不住了,只好辞去当家人。
目的达到,大家都希望莫登坐上当家人的位子。可莫登坚决拒绝,说当家人得留给德高望重的人。
于是,曾经团结一心的莫家人由于没有了当家人,开始走上分崩离析的道路,过上了自说自话的日子。
不久,莫登一家从山外引进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一通上电,就发出夺目的光,还会一闪一闪的眨眼睛,后来才知道是歌舞厅。
老四莫页一家也在路口开起了饭店。慢慢的,年轻人都开始不安分了,不想下地干活了,白天在饭店混,晚上去歌舞厅唱,有钱要去,没钱时卖房卖地也要去。有些女青年没钱了,就去歌舞厅脱衣服。也有一些年轻人开始往山外跑了。
又过了几年,已经富得流油的莫登与莫页等几家人突然宣布全家搬到山外去。走之前,他们想到莫家大院举行一场告别仪式。想想,又觉得不妥当,于是就偷偷的走了。听说来帮忙搬家的车都有一千多辆,排着老长的队。
渐渐的,依葫芦画瓢,只要家有余粮的,都开始往山外跑了。960亩的莫家坝子,变得冷冷清清,就像考古发现的楼兰古国。留在莫家坝子的人,生活更苦了,一日不如一日。
这天,也不知具体是哪一天,垂垂老矣的莫发在孙子的搀扶下,手捧黄菊花,来到冷清的莫家大院,发现那口曾经煮满肉的大锅已经空空如也,带着斑斑锈迹躺在荒草之中,锅的后面藏着两只猫,一只是白猫,一只是黑猫。看见莫发过来,两只猫“嗖”的就不见了。
“悠悠苍天,彼何人哉!”莫发老泪纵模,垂着干瘦的胸脯,失声痛哭。
“爷爷,别哭了,来人了”。孙子一边帮莫发擦着眼泪,一边指着大院门口说道。
顺着孙子手指的方向,莫发看见,大院门口聚拢了几十个人,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呆呆地看着莫发,不言不语,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