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我把自己的两个微信号清理了一下,发现这个“工作号”使用占比已经远远大于我的“私人号”,也真切的感受到,最终我还是没有摆脱我的班味儿,我的生活,依旧被工作胁迫。
刚毕业的时候,为了工作方便,自己又另外注册了一个所谓的工作号,我对这个工作号的定义就是仅用来处理工作事宜,完成工作社交等,当然有一个很明确的底线,就是不能“污染”我的私人号,我要坚守自己的生活。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要求,将微信名改成自己的实名,然后换上所谓的“好形象”证件照,那一瞬间,让我有种被剥夺人权的羞耻感,我们就好像是圈养的驴,被主人打上了所谓的编号,“这个新来的,有劲使劲造”“这个腿脚不好,不值钱”“这个看起来形象好,出去社交”.......
我独自庆幸我还有个私人号,我还可以肆无忌惮的在这里发朋友圈,吐槽,在领导背后说坏话,可是后边事情就不一样了,记得我之前说过什么嘛?我不想让工作号“污染”我的私人号,可是人总是要社交,总是要交朋友,于是就有个别人闯进了我的“私人号”,但是我总觉得工作之后的朋友与上学时的朋友不一样了,他们在我的私人号里,我总是感觉他们的备注都在散发着职场的气息,加上偶尔通过这个微信来给我布置工作,让我自己设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再后来,去年年底离职,在还没有脱离前任公司的时候,我就换了我的头像和微信名字,这让我在一众证件照里显得格格不入,我却乐在其中,这标榜着我要离开,圈养的驴要冲破围栏,不能说它很自由,但是让它要暂时离开该死的“磨盘”。
再到现在,已经无所谓了,现任公司也没有奇葩的规定,所以两个微信号都会用,也没有分的那么明白,有人添加好友,我想用哪个就用哪个了,微信支付时也是打开哪个用哪个,不过还是将“工作号”尽可能当工作号使用,驴子永远是驴子,离开了围栏也还是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