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喜欢学习新事物,看到什么有用的、好玩的都想自己学会。比如说摄影、写作、理财、演讲、亲子教育、收纳整理、管理、思维导图、健身、区块链、心理学等。正因为学得多,没有办法学得特别专而精,对自己的这种蜻蜓点水也很苦恼。也因为没有把所有精力投入我的本职工作,让我的医学知识更加精专而内疚和迷茫。
开了个公众号,主题也是经常变来变去。好友建议我好好在医学领域深耕,未来前途必然光明。我知道她是委婉提醒我不要朝三暮四广撒网,最后绕大弯路导致颗粒无收。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如果我要以此为终身职业,我也需要在我的专业深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除了医学和英语,考试能力相对高,为人处事、解决问题、沟通说话都比较笨拙,生活质量也不高的人,我开始迷茫了。
查理芒格说,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啥都像钉子。遇到任何问题,都只会用锤子去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跨学科学习,要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丰富自己的工具箱,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也有人说,选择博广还是专精,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人。搞管理最好是博而广,搞技术就要专而精。
很显然,我是一个技术人。我的技术就是医学。面对病人,救死扶伤,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这毋庸置疑。
但是更明显的是,我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人。哪怕只是作为一名医师。我还需要有心理学,除了解患者的症状和查体,我还要关心患者的心情和感受,还要会表达会沟通,能和患者及家属达成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团队中的一分子,我需要和同事团结协作、有效沟通、友好相处。同时我作为孩子的妈妈、老公的老婆,我还需要和他们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努力创造幸福的生活,引领孩子做一个积极幸福主动的人。作为自己的CEO,我需要管理自己的身体、时间、精神,让自己成为更幸福的人。
所以,我肯定不能只是专而精。那是工业时代为了让社会运转更高效而采取的精细化分工合作方式。把人物化的一种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需要用到各种跨学科知识。比如说想一家人拥有一次高质量的旅游,我需要和家人沟通选择喜欢去的地方,通过搜索来确定合适的目的地,预订机票和房源,规划行程和准备行李,还要结合各种场景,引导孩子思考、学习、学会合作与解决问题,进行科学育儿。自驾游还需要驾驶,还需要拍美照,留下美好回忆,国外游还需要用英语沟通,最好还会穿衣搭配画点美妆。还要准备一些常用药物以备不时之需。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沟通解决各种问题。
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承担各种角色,需要面对各种问题的人,我觉得我们拥有博而广的知识是必需的。
所以最好的答案是先博而广,再专而精。
回忆起我们的求学阶段,发现课程的设计其实也是这样设计的。先是全面发展,最后大学再进行精而专的学习。貌似很合理。但是作为一个学习整整20年的人,我发现我既没有做到博而广,也没有做到专而精。很明显,我不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把学习和生活割裂开来了。学习的时候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貌似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目的的学习是低效的。社会是一个系统,里面的人和环境及各种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精而专很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就拿人体这个小系统来说,同样的头痛,可能的原因有脑出血、高血压、偏头痛、脑肿瘤、发热、颅内感染、脑外伤、精神心理压力大、睡眠不足。如果没有系统思维,感染科医生只会考虑到颅内感染和发热,脑外科医师考虑脑出血和脑肿瘤,心理科医师考虑精神心理疾病,没法对病情作出全局把握,从而全面思考各种可能性,逐一排除后准确诊断及治疗。
为了博而广,是不是就应该全面铺开学习了呢?很明显不切实际。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任何人都不可能学会所有知识。
那怎么办呢?
我的思考如下:
- 从生活出发,整理出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沟通、写作、演讲、摄影、搜索、英语、运动等。花上20%的时间,掌握该技能的前20%重要知识。
- 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已有的20%的各种基本技能形成的相对全局思维,对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再针对性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需要用到的技能。
- 运用已经拥有的学习技能、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自己感情趣的一个技能,进行深耕,掌握该领域80%以上知识,做该领域的前20%以前的精英。
下一步解决方案:
- 整理出我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尽量找到这些技能入门的最少必要知识。
- 学习并运用这些技能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 探索自己的理想技能,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