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嗝儿与胃病的防治

胃病是常见病,打嗝儿,相信每个人也经历过,甚或正在经历。今天准备详细讲讲嗝儿、胃、胃的结构、消化过程、胃病的产生、治疗和康复。参考资料来源于专业靠谱的中医筑基班课程。写这篇文章,权当是学习复盘。

相关图片:

1、胃的结构


2、胃壁

3、消化系统

4.上中下脘、水分、天枢穴位

5、脚背胃经循行

6、足三里的三张图


一、打嗝儿

过于频繁甚至延续24小时以上的这种顽固呃逆(打嗝),大多属于病理性的。这里不详述。下面探讨几种打嗝,以及这背后所隐藏的风险。

1、打饱嗝儿

为什么会打饱嗝儿呢?因为胃在吃东西开始蠕动,产生了一些排气,变成嗝儿打出来。打嗝的前提是胃在蠕动,有形有质的东西往下走,空气往上走,打个嗝儿。

有人吃饭狼吞虎咽,或者吃饭时喜欢说话,就有可能将空气吞咽到胃里面,空气滞留在胃肠道,会引起胃肠胀气或绞痛。另外,胃的内容物被胃液分解消化时也会产生气体,所以及时排出就显得很重要。

将气体排出需要的前提条件是:胃还没有被撑得很大,没有失去弹性,还在蠕动。如果你吃得太多或者太快,迅速地就将胃填满。就不大可能打嗝儿,古人常说饭要吃七八分饱,道理就在这儿。

但是,很多人对几分饱,似乎没有概念。下面加上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定义:
1)十分饱--就是一口也吃不进去了,多吃一口都是痛苦。
2)九分饱--就是还能够勉强吃进去几口,但是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已经胀满了。
3)八分饱--就是胃里面感觉满了,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4)七分饱--就是胃里面还没有觉得满,但是,对于实物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地变慢。习惯性的还想多吃,但是如果撤走食物,换个话题,你很快就会忘记要吃东西。
5)六分饱--就是觉得不太满足。到下一餐之前,你会觉得饿,这个饿是比较明显的。

有同学会说,那怎么感知几分饱呢?确实,很难把握。这个就要求我们吃饭的时候要保持自我的觉察。

首先,吃饭要细嚼慢咽。不仅仅是为了肠胃的健康,而且更能避免进食过量。因为大脑接受来自胃的饱的信息,通常要滞后20分钟左右,所以当你狼吞虎咽时,大脑来不及感知饱腹感,在你感觉到饱的时候,其实早就已经吃撑了。

其次,吃饭要专心。许多人只吃饭的时候玩手机、看电视、聊天,这些事儿很容易让你不知不觉中,进食过量,而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专心吃饭,可以帮我们时刻控制进食量。

第三,就是“不饿不吃”。现在大家基本都是按着饭点吃饭,其实不完全对。按时吃饭指的是健康人,健康人的生物钟和天地是同步的,到了饭点就会饿。而亚健康或不健康的人,因为身体消化功能的减弱,上一顿饭还没消化,又开始下一顿,长此以往,反而对身体不利,或者说你在给身体下毒。

其实,打饱嗝,就是一个很好的感应指标,提示该放下碗筷和杯子了。

二、胃的结构

胃又称胃脘,是人体的消化器官,精准来说,是消的器官。一是对食物进行研磨,把它转化为食糜;二是通过胃酸溶解食物来促进消的能力。

胃是位于我们的横膈以下,上面接食道,下面通小肠。胃包括: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如上1图。

胃的上口是贲门,是食道与胃交接的位置;下口叫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接口。胃底是胃最上的部分,位于贲门与胃大弯水汇连线上。胃底的上界就是横膈,他的外侧是脾脏。

胃体,就是胃底以下的部分,它的左界就是胃大弯,右界是胃小弯。胃体所占面积最大,含大多数壁细胞。

三、胃壁的结构

说到胃壁的机构,有四层。分别是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胃的各种生理运动主要是由肌肉层来完成。胃壁的肌肉层很发达,由三层平滑肌组成。平滑肌有比较大的伸展性,有弹性、有张力,最长时,可以比原来增加2~3倍,它的主要运动形式就是蠕动。胃一次蠕动通常可以将1~3毫升的食糜推送进十二指肠。

四、胃的大小和容量

在自然空腹的状态下,胃只有我们的拳头大小,胃壁的厚度大概一公分左右。胃在空腹状态下,仅仅存留少量胃液和气体,容量大概是200~500毫升。

当人吃东西后,胃就自动扩容,体积慢慢变大,胃壁会渐渐变薄。当然,胃的生理容量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所以,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胃容量大概在1200~1500毫升,扩张极限大概在3500毫升。超过这个就很危险了,但情况也因人而异。

胃壁被撑大后,弹性的限度就逐渐变小,自身蠕动研磨的力量随之减弱。所谓吃到七八分饱,就是给胃仍留下二三成的蠕动和节奏,允许分泌胃液,研磨搅拌食物,向下排送食糜,向上排出吞咽下去的空气。如果你突破了这个限度,胃工作起来就很吃力。如果吃到十分饱,胃就基本停止蠕动了。

人年轻时,胃壁是厚的,弹性很强,即使暴饮暴食,其实也没事儿,很快就会复原。但是,长期如此,胃就会被撑大下垂,胃壁迟缓而失去弹性。

胃下垂到肚脐附近,严重的会出现胃痉挛--即轻微的瘫痪,半球形滚圆的胃囊就会变成瀑布型的,像一滩烂泥。这样的人吃饭就跟吃鸡食、鸟食一样,是一粒一粒吃的。这时,西医就会建议吃营养的流食。

当然,通过中医的治疗,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还要注意一点,所谓“胃壁迟缓”,就是胃不蠕动。不仅仅是指吃饭多,跟喝水多也有关系,像那种每天8杯水的饮水量,长此以往,带来这种风险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五、食物的消化过程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然后伴随唾液经过咽、食道进入胃。由于胃壁不断的蠕动,使实物和胃腺分泌的胃液混合,促进蛋白质的消化。接着成半液体的浓稠状的食物糜往下送到小肠,这个时候,肝脏就开始分泌胆汁,胰脏分泌胰液,都送到小肠来,和小肠液一起,把这些食物分解成为小分子。小肠壁的绒毛吸收以后,养分便由我们的血液输送给全身各处的细胞。

整个消化系统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短的几个小时,长的超过一天。剩下的残渣是由小肠送入大肠,再被大肠吸收大部分水分,经过直肠,由肛门排出来。

六、影响食物消化的因素

影响食物消化的因素,是内外互动的结果

内因是胃肠及其相关消化器官之间的配合,比如说胆、胰腺的蠕动和分泌。外因就是我们进食的食物质量和温度。

首先,食物的粗糙、坚硬或者冰凉都会影响到消化。冷饮就不多说了。像粽子、年糕、汤圆这些粘食,还有嚼不烂的食物,像牛蹄筋,都属于不大好消化的食物,尽量少吃。其实煮鸡蛋也不大好消化,平时可以吃炒鸡蛋,或者蒸鸡蛋羹都行。

其次,即便食物合适,如果这个人吃得过快,吃得过多,或者吃饭的时候看书、看手机、看电视、谈生意等等,也会影响消化吸收。

第三,吃饭的时候,伴有严重的不良情绪。比如说生气、悲伤、忧虑等等,一样会影响消化。因此,建议大家,我们生气的时候千万别吃东西。很多人生气以后的习惯就是吃东西。肝气往上走的,怒发冲冠,吃东西有时往下咽的。所以,一个上顶,一个下压,这就是一个口气加上吃的东西,就变成了有形的很难消化的怨气,同时还会增加胃肠的瘀堵。如何化解,只能找大夫开药,去调理,不划算。

所以,生气的时候不吃饭,吃饭的时候不生气,尤其,不能在饭桌上教训小孩子,很容易让他的脾胃消化功能变弱。

总结一下,养胃的建议
第一、不要暴饮暴食;
第二、少吃或者最好不吃零食,给胃一个休息的空间;
第三、尽量不动情绪;
第四、打饱嗝儿了就放下筷子,否则要么胃难受,要么让身体吸收了,开始发胖。

七、打酸腐嗝反映身体的问题

除了打饱嗝儿,还有人没吃饭也打嗝。中医称之为嗳气。这种嗝儿打出来往往伴有酸腐的味道,中医称之为爱腐吞酸,患者平时口气比较难闻的,有的还伴有顽固性口腔溃疡,或者反复发作的咽炎和扁桃体炎。

什么原因呢?其实这种嗝儿,还是饱嗝,是食物在胃里长期的滞留,食积不化所造成的。所谓宿食不消,要么就是胃里的排空问题,要么就是隔壁邻居的吸收有问题,或者隔壁的大肠没有地儿了。

酸是因为胃液上溢;腐是因为食物腐败了。发酵产生的气体和味道。这种嗝儿,不是胃肠蠕动所造成的,而是发酵的气体积攒以后,自己涌出来的。

现代医学发现,情绪低落也会影响交感神经,使其过度紧张,抑制了胃的蠕动及排空的功能。吃下去的食物存留在胃内过久,继而出现发酵的气体。

还有,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的并发症,出来嗳气,还伴有上腹部的胀满不适,厌食、恶心、呕吐等等一系列的症状。

当然,最怕的还不是出现上述这些症状,而是通过号脉、诊断发现患者胃里面有较大的凝滞和结块,但是这个人居然浑然不觉。既不胃疼,肚子也不胀;打嗝、嗳气都没有,完全没有知觉。上医院一检查,80%以上,要么就是萎缩性胃炎的晚期,要么就是胃癌的早期。

有知觉的,就是吃了不合适的,第一个出去吃、去拉的人,那是健康人。别人吐、拉的一塌糊涂,还若无其事,这个人病得很厉害,他失去了对那种毒素,或者是对自己身体有伤害东西的防卫的能力。

八、怎么治疗呢?

中医治疗上面这种胃病最拿手。点穴、针刺几个关键的穴位,就能有很大的帮助。如上面6图.

首先,是水分穴,能够打开十二指肠的通道。

然后,是天枢穴,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能够疏通大肠。

再依次,我们可以刺激下脘穴、中脘穴和上脘穴来恢复促进胃的蠕动。

平时,我们自己也可以敲打足三里。胃经的气血流经足三里这里,它形成一个较大的气血场,能够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还能够升降气机。

胃壁的僵硬痉挛和足三里的肌肉痉挛其实完全是一致的,足三里有多硬,你的胃就有多硬。足三里上,你如果按揉出有条索,有结节,就证明胃病比较严重了,是实证。

我们还可以经常掰弄第二和第三脚趾。我们从前面的7图上可以看到,脚背上这条红线,正好是在两个脚指头的中间,这是胃经在脚背的循行路线,经常活动刺激这个两个脚指头也能够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日本人喜欢绑两根皮筋在这两个指头上,然后来回的拉。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九、六个穴位

上脘穴,在任脉上,在我们的前正中线上,它在肚脐上五寸的位置。它对应的是胃的入口--贲门,这里是胃和心的桥梁,是穿越膈肌的位置。
中脘穴,在任脉上,在肚脐上四寸的位置。
下脘穴,在任脉上,在肚脐上二寸。
水分穴,在任脉上,在肚脐正上方一寸的位置。
天枢穴,在足阳明胃经上,肚脐旁开两寸的位置,左右各一个。
足三里,在足阳明胃经上,这是个大穴,位于我们小腿前外侧,在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的位置。

怎么找这个五寸的位置呢?很简单,我们由肚脐,肚脐是神阙穴,再找到胸剑结合点,这里有个穴位叫中庭穴。从肚脐到中庭之间一共八寸,就往上数,都是对应的一半的关系。找到肚脐上五寸就能找到上脘。

1、上脘

它能解决“食不纳入”的问题,就是卡在食道,不往胃里走。早起的胃癌、食道癌的症状在这里有反应点的。你按这儿一般会有感觉,是疼痛?还是其他的?

另外,就是贲门迟缓症。很多人是患有这种症状的,就是从食道里面往外涌酸水、口水,甚至呕吐。这个时候,你摸上脘,通常是凉的,空的,虚的,就要吃一些温补脾胃的药;要在这里针刺或者是在背后,我们从背后的膈肌上进行针刺治疗,都可以缓解。

上脘能够调理胃腹相关的病证,像胃痛、呕吐、呃逆,胃胀等等。同时,它还可以调心病,比如心悸、心烦、喜呕、反酸、烧心、厌食等等这些「胃不和,则烦而悸」的症状,以达到降逆止呕、和胃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

2、中脘

中脘最关键,它是胃的募穴,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临床上用的最多的穴位。中脘穴也在任脉上,在脐上四寸,也就是中庭与肚脐(神阙穴)取一半的位置。

它可以调理脾胃病,胃痛、腹胀、恶心、呕吐、吞酸、呃逆、消化不良、小儿疳积等等这一系列的脾胃症状;还可以治疗早期的心病。

所谓早期的心病是失眠,睡不好觉,在《内经》上说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针刺中脘穴可以泻心火,调理这种发狂、癫狂、脏躁的症状。同时,可以调理人的心率,改善心情,能够做到和胃健脾,安神定志,达到这样的功效。

3、下脘

下脘穴也在任脉上,在脐上两寸,也是我们的前正中线。它对应的就是胃的出口——幽门和十二指肠。可以调理脾胃相关的病证,腹痛、腹胀、腹泻、呕吐,水谷不化等等。

水谷不化就是你吃什么拉什么,吃进去菜叶,拉出来的还能看到菜叶原来的形状,这就是水谷不化,胃的消的功能出问题了。

还有,就是我们如果在腹部诊断的时候,摸到下脘这里有结块的时候,通常可能就是幽门螺旋杆菌超标,有压痛,有结节,再进一步也许是十二指肠的溃疡,还有幽门病变等等。在中医上都是可以调理的。

4、足三里

足三里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大穴,足三里在足阳明胃经上,位于我们小腿前外侧,在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的位置。

它有两种取穴方法,一种是你坐着——屈膝,先找到犊鼻穴,自犊鼻穴下量四横指,在这里按压有酸胀感的,就是足三里穴;还有一种就是站立位——弯腰,用同侧的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的上外缘,其余的四指向下,中指指尖所指的位置就是足三里。

足三里是强壮保健穴,尤其是做艾灸合适。治疗各种虚劳的病证,胃肠病,胃痛、呕吐、噎膈、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等。还有就是下肢的痿痹,就是膝关节、腿脚没有力气等。所以它的功效也是比较强大的,健脾和胃、升降气机、能够通经活络。

5、水分(下次补充)

6、天枢(下次补充)


十、打空嗝儿反映身体的问题

有人会问在饥饿的时候,也就是胃肠空虚的时候,也会打嗝,这是为啥?其实这也是嗳气的一种。但是为了跟我们前面的这个打嗝分开,我们就叫他“空嗝”。这种嗝儿一般跟吃东西没有关系。它的声音响亮,气儿不多,也没有酸腐的味道。但是持续时间长,昼夜不停,有的人甚至好几年不止。

中医认为,这种嗝儿与长期的或者是剧烈的情绪情感刺激有关系,我们可以直接称它为“心病”。

一般来讲,胃肠空虚的时候,人会出现饥肠辘辘,胃肠蠕动空磨,空转,消化液和体液在胃肠内流动,这是正常的。如果胃肠空虚,但不蠕动,反而打空嗝,这就说明病的不轻了。这种嗝儿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

早期的胃癌和食道癌的患者,通常会伴有严重的失眠、早醒有负疚感;厌食、厌世、胸背疼痛;有的人贫血而且消瘦。还有的会出现吞咽的困难,特别是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他的胃壁已经由原来的弛缓变成挛缩,胃酸由相对过多变成稀缺,胃黏膜萎缩异化,严重的还伴有淋巴、息肉和肿瘤的增生性肿大。

胃里面分泌胃液的腺体萎缩掉了,就会出现肠上皮化生,指的就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那就是胃粘膜中出现类似于小肠或者是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

如果西医的诊断报告上写着,萎缩性胃炎加肠上皮化生,加周围淋巴有浸润,言下之意就是早期胃癌。西医治疗是等正式形成肿瘤以后,手术切除。

中医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X老师一般要追溯病史,了解患者的情绪、精神状态,特别是睡眠状况;然后,配合现代医学的理化、影像检查和心理评估。

确诊明晰以后,再用中医针刺加中药的治疗,配合心理疏导,饮食的调养。X老师认为,这种病大多数是可逆的。萎缩的腺体能够恢复到像原来一样,萎缩胃炎能治成非萎缩性胃炎,甚至早期的胃癌能治成正常的。

首先,你别把它当胃病治,要当心病去治,用的是入心的药,让心肠变得温暖柔和,嗳气也会随之消除。

第二,就是用针刺、点穴的手段,让津液气血过去。为什么这个腺体会萎缩了,其实就是跟沙漠一样,没了津液气血。中医的办法就是让它变得滋润起来。

关于这一类型较重的疾病,我们简单了解中医的思路即可,详细的辨证治疗因人而异,在这里我们就没有办法深入讲解了。

十一、打假嗝

打假嗝,这是西方饮食习惯造成了恶果。原因就是碳酸饮料,包括冷饮、啤酒喝到胃里面,受热以后二氧化碳气化,喷涌而出而形成的。这种嗝儿不是胃肠蠕动造成的,相反,它还会抑制胃肠的蠕动。所以,打这种嗝儿并不感觉舒服,那么又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呢?

首先,要了解人先要把喝进去的冰镇饮料加热到正常的体温,二氧化碳随之气化,就会消耗胃壁及其周围组织的大量的热量和能量,相当于把胃的温度带走了。即便你喝常温的,最后因为二氧化碳往外跑,也会把你胃的温度降的特别低。

所以,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饮用冰镇、常温的碳酸饮料,都会对胃造成伤害,简单来说,就是冰镇胃肠。起初是胃的蠕动变慢,进而使胃丧失感觉,特别是丧失饥饱的感觉。长此以往,这人就会不自觉的多吃多喝,从而变得过度肥胖。

二氧化碳这种废气,打嗝儿排出来其实还算好的。那没出来的呢?它就留在了体内,渗入到了组织细胞间,还没有出口,人就会变得虚囊。而且这种人老觉得肚子胀,检查按压他的身体时,就会摸到一粒一粒小气泡一样的东西,按上去还劈啪作响,就像快递包装里面那个塑料泡薄膜一样。

治疗上我们先要把肠胃弄热乎了,使得细胞间的气再回到胃肠道里面来,通过打嗝、放屁排出去,有的病人一天能够放一百多个屁,排浊气。

总而言之,中国人的体质不适合喝碳酸饮料,这种嗝儿不打也罢,大家应该尽量避免。


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首先,我们了解了打饱嗝的原因,以及体内气体的排出,依赖于胃的蠕动,同时给出了几分饱的参考定义,供大家自测。强调了吃饭时要保持自我觉察,这点非常重要。

其次,谈到了胃的构造,它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分成四个部分,同时也讲到了胃壁的结构、胃的容量大小、以及胃被撑大以后的后果。

第三,顺便跟大家温习了食物的消化过程,以及影响消化的内外因素,并且给出了如何养胃的建议。

最后,介绍了临床上三种较常见的病证:嗳气、打空嗝、打假嗝,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状、成因以及中医治疗的思路。

这次我们学到了四个新的腧穴,分别是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和足三里,请大家尝试着找到这些穴位,并且感受一下穴位给你的感觉,是酸麻胀痛,还是摸上去有条索、结节;抑或是空虚、凹陷等。欢迎分享。


来源:中医筑基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