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少一种泪流满面的深情,一种什么都无所谓、与己无关或者是有什么用的论调,在蔓延、盛行乃至成为一种生存哲学。很多人都变得冷漠起来、消极起来、浮躁起来、利益化起来,这是当代社会现实中无法言说的病痛。
近日,本没有任何瓜葛的三件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或者说是反思,那就是我们生命中应该有点本该有的感动。
其一,某领导曾同我讲,生活中有两件事不能耽误我,一件是每天2小时的读书,一件是每天的运动,一个知天命年龄的人若干年从不间断的读书习惯,让我很受震撼。
其二,6曰17日,北京央华时代戏剧在安徽南坪村举办了一场110人的读剧本活动,意在纪念中国戏剧110周年,110个人围坐在一起读《新原野》。编剧万方说:作为一个话剧编剧,今天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大家让我感受到一种无比幸福的一段时光。演员蓝天野说:我很想重生,回到戏剧最初带来的感动。
其三,上周末去参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以欣教授关于地中海地区神话传说的讲座,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见识的增长,更多的收获的是感动,因为现场的近千名听众中有很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左侧就坐着一位须眉皆白的老伯,前排则是一位一头银发的老阿姨,他们整个讲座过程中都在静静听讲、聚精会神地听讲。
其四,参加理想国的读书会,书友们准备的精心、论证的严密以及认真的劲头,都让我很感动,说明大家都在努力探索,都在尽力给别人启迪。这四件事都与读书有关、与读书有关、与成长有关、与精神有关,更与感动有关。
之所以感动,是因为让我感到了惭愧、浅薄和压力,更让我深深感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绝不是一句空话。现在很多人读书都带有功利性,看的是是否有利于学历层次的提高,是否有利于职务的晋升,是否有利于收入的增加,等等。然而,抱有功利目的的学习只是暂时的、浅层次的、应景式的学习,并没有对境界的提升、精神的升华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学历高并不代表就有能力、有涵养、有格调、有层次、有境界,也并不能让别人感到你高人一等,因为精神的高贵并不是能够用学历来衡量的。
之所以感动,这些人让我看到了他们对自己初心的坚守。就拿那些参加讲座的已近暮年的老人们来讲,他们参加讲座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以功利的色彩来衡量,那么他们做的都是无用功,还不如去看看电视、逛逛公园来的实在。我觉得,他们参加讲座的意义就在于求知的欲望和对精神食粮的汲取,以及对心中那份热爱的坚持。
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感到了那些人对生存质量的珍视。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睡觉,而且是为了活的有意义、有价值。在读剧本活动的剧场,既有有老人、小孩,也有农村妇女,既有知名专家,也有村民和学生。这说明读书学习和对精神的追求,与年龄无关、与性别无关、与身份无关。他们都自觉地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儿,他们在体验人文、追忆过往、见证变迁,也在体悟文化的力量、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其实,生活中的感动处处不在,不限于读书学习,也不限于感情生活。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点本该有的感动。有了感动,就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