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被老师逼迫着预习功课、复习功课,语文,数学,英语等等学科,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耳熟能详,但真正听老师话的没几个,反正都要讲课,预习的功能弱化的太明显,亦或是,出于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真正去执行的同学太少。
我上学好像就从来没主动预习过。
工作之后,却越发觉得预习的重要性,并且深深的深深在拓宽预习的深度。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从阅读开始
上学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工作了反而拾起书本研究。不想浪费时间看没有用的书,开始践行预习。
拿啃鸡爪做例,正常人读书,鸡爪往嘴中一过,肉剔得干干净净,骨头留下。不擅读书的人,肉带骨头一啃,拉出来还是鸡爪。擅长读书的人,就像《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做的菜“二十四桥明月夜”,留下香肠味,香肠弃掉不食。
预习能让我快速筛选书本信息。
我的预习会充分体现在以下三点上
1.快速阅读全书的提示性文案,包括封面、封底、折口、推荐、序言、导读等,这些文字通常都是作者、编辑写来协助读者理解此书,通常读完就可知道此书之定位、重点、功能及对读者之意义。
2.仔细研究目录及第一章:目录是全书纲要,通常读完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逻辑,可以知道全书的细节。 研读目录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挑出全书的重点章节,进行精读,研究完目录,接着也要阅读第一章,第一章通常描写写作动机,也是全书的起点。
3.快速浏览全书:通常这只要花10~20分钟,并非要知道真正的内容,只是要知道书中各章节包含哪些重点,可以注意下核心概念、架构、有意义的图表。
然后这本书我想不想读符不符合我口味就一目了然了。
预习,为职场加分
我记得刚开始步入职场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向领导汇报工作。我生性胆小、怕事。和领导说话的时候总是紧张,脸红,不知所措,说话也结结巴巴,一件事情能讲清楚很不容易,经常导致领导误会我的意思。汇报完工作之后手心也都是汗,心里很是自责内疚,觉得自己很没用。
直到有一次,领导受不了了,很无奈的看着我:“你回去把你汇报的东西整理清楚,要说的话也整理清楚。”我畏畏缩缩的答应,很是不知所措,垂头丧气的准备离开办公室。领导喊住我:“我让你整理不是脑子里整理,你这脑袋不行,用笔记下来。”
这句话至今记忆尤甚,市面上有很多教人说话、沟通的技巧的书籍,林林散散,多不胜数。我却认为,万变不离其宗,预习或者说用心很重要。关键点也就在于写下来。之后,我每次开会或者汇报工作,都会提前在纸上或者电脑上记录工作的内容,领导重点要求的是什么,领导会问我什么问题,我又该如何回答,深知自己讲话水平不高,甚至很笨拙,但我可以提前组织语言啊,要不要加上比喻修辞让领导更容易理解什么的我都考虑过。
预习,畅通人际
我一好友人际关系处理的特别好,她能够和任何人谈笑风生,会清楚的知道人家的爱好生日,甚至人家是在哪一天毕业结婚她都知道,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向她请教,她和我说:
“你知道微信有备注功能吗?”
“好像知道,但是好像没怎么用过”
“那你知道,我用备注功能用来干什么吗?”
我笨拙的脑子头一次开窍,脑海里瞬间浮现出领导对我的教导“你脑子不行,用笔记下来!”
备注功能,用来记录朋友的细节,人际关系可想而知。
再后来,我把预习扩充了其他领域。
例如,对于女人逛街,就如同男人喝酒吸烟一般。男人喝酒,可以从早喝到晚,一直喝到天昏地暗,东倒西歪。女人逛街,悠悠荡荡穿行于车水马龙的街巷,流连忘返于琳琅满目的商场超市,精美的服饰,缤纷的街景,连同熙攘的人流。如果走过小食摊边,闻着那满街飘香的小食,忍不住垂涎三尺,于是,掏出钱来,左手拎着满袋李果之类的酸甜食品,右手抓着大串铁板鱿鱼,左右轮番咀嚼。逛街是我浪费钱财浪费时间的巨大损耗,却又戒不掉。于是我又想到了领导的话,写下来,我在纸上用深深的线条强调自己只需要购买的东西,用重复的感叹号在纸上写“不准买不必要的东西,脑子清醒点!!!!!!!”
例如,我要出去游玩,会提前预习,什么路线,注意点是什么,需要携带什么东西等
例如,我要跑步,会预习,跑步该怎么跑,有什么注意事项,如何防止腿部变粗等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