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一个小时,孩子对父母说:“我饿了。”
妈妈轻描淡写地回答:“你怎么可能会饿!一个小时前你才吃过。”这是轻视孩子感受的一个典型例子。轻视是一种最简单、最下意识地反应,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这样做,但这并无意味着它是正确或者有益于孩子健康的行为。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成年人对你说出同样的话,你会作何感想。如果妈妈和爸爸刚刚外出吃饭回来,一个小时后,爸爸对妈妈说:“我饿了”,难道妈妈也会不以为然地说:“你怎么可能会饿!”她更有可能会这样说:“是晚饭时没吃饱吗?”妈妈极有可能会采用沟通的方式来查找缘由,而不是直接拒绝爸爸的要求。
有时候,家长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妈妈自己刚吃过,自然不饿,因此就推论孩子也不可能会饿,所以才会回答说:“你怎么可能会饿!”而不是说一些关心孩子的话,例如:“你又饿了吗?真的吗?是你的肚子咕咕叫了吗?”
当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时候,目睹了全部经过的父母可能心想,他只不过是跌倒,并没有受伤,所以不会有多严重。于是对孩子说:“好了,嘟嘟,你自己站起来吧。”家长的初衷其实是好的,他不希望孩子过于娇气或者养成爱哭的毛病。
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地想过当孩子不小心摔倒时心里的感受呢?这一过程所引发的是一连串的情绪,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钟他还在高兴地奔跑,下一刻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随之而来的感受是尴尬,他心里在想:“我的天哪,每个人都在看着我!我一定很丢脸......”这种尴尬可能比任何实际的创伤更让孩子难受。
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你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贸然轻视或者低估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或者他们对你说的话,你应该首先考虑:“我的孩子在想什么?”在上述情况下,父母应当立即赶到现场,确认孩子的状况,并询问:“嘟嘟,你没事吧?”你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知道,你随时都守候在他身边。
嘟嘟静静地站着,眼睛里闪着泪花,在这种情况下,你关心地问道:“是不是摔伤了?”嘟嘟可能回答:“我害怕了,我跑的很快,然后绊倒摔倒了。”
“妈妈看到了,嘟嘟跑的很快。摔了一定很疼,要不我们一起坐一会儿,然后再回去玩?”你需要给予孩子的是支持,而不是轻视或者否定。
父母的轻视或者否定孩子的行为或是言语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他觉得,妈妈认为自己受到伤害、感到害怕和尴尬都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所以他必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来。表面上看:“看看我们家嘟嘟,马上就站起来,真让人骄傲。”但父母这种反应并没有让孩子懂得如何去面对痛苦,而这正是他在未来的生存中必须掌握的能力。
并不是主张每次宝宝跌倒后父母们都要这样处理。在多数情况下你只需要让他自己站起来,而无须小题大做,也没有必要进行干预。只有当孩子开始哭起来或者明显情绪低落的时候,才需要你进行情感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能在轻视或者否定孩子的情绪了。孩子的情绪低落意味着他需要感情引导,你要让他知道,你可以给他强有力的支持。